辽东出了个海东青(1/2)
营官王凤庭来着残兵败将,撤回了本溪县。
为把自己的无能掩盖,一顿跟县太爷吹嘘关门山这个股绺子,是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而且好几百人,人人有马有枪。
而且卑鄙无耻,半路伏击大清国的天兵,末将激烈抵抗,但还是无力回天。
只能闭其锋芒,鸣金收兵,最后递上了一张一千两的银票。
求县太爷在战报上,为我多多美言几句,王某感激不尽,一看一千两。
那是钱啊,老县太爷顿时眉开眼笑:“哈哈哈,凤庭啊,不要气馁,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门山老白鹞,剿了好几十年都没剿灭,实属有情可原,是吧,等上边征集到饷银,在卷土重来也不迟嘛。”
“交给上边的战损可以少报一点,在抓点壮丁凑数,不就完了嘛,丢失的武器可以,以换装为由,去武库在领一批,当然也要破费一番,联络联络同僚的感情嘛,哈哈。”
之后奉天将军增祺就收到了,本溪的剿匪战报,末将王凤庭,虽未剿灭关门山匪徒,但是斩匪五十余人。
我方战损二十有余,请求抚恤,暂时驻扎本溪县修整,从长计议。
增祺也没太在意,各地都再剿匪,就这战报,书房都有一摞子了。
正所谓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
干脆直接写个奏折就说自己上任以来,剿匪大有成果,保境安民,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
反正来钦差大臣也不怕,请人家喝几顿花酒,送俩小妾,给点银子,给人家高高兴兴的哄回京城就完事了。
关门山老白鹞绺子和官军,火拼的事消息在民间不经而走,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辽地就开了锅了。
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听说了嘛在辽东本溪关门山那疙瘩,有一伙胡子叫老白鹞,听说出了个什么绰号叫海东青的,这活爹才狠呢,官府来剿关门山,这个海东青带着二十多个胡子追着好几百官军打啊,听说本溪的官军没几个回的,该不会都被宰了吧。”
“二埋汰,你净瞎他妈吹,一天不吹你就浑身刺挠,哪天没吹明白,被官府抓起来,关进笆篱子,扒层皮,你就老实了。”
“不是啊都这么说”。
“你可拉倒吧。”
这件事传开了之后辽地的老百姓有的信也有的不信,反正那年月,天子无福,民遭罪,胡子三天两头跟官军火拼。
这种事多了去,比这玄乎的多了去了。
辽西青麻坎,分金厅内,一把虎皮高脚椅子上,坐着一个胖老头。
胖老头也是大个,没有二百多斤也差不多,浑身穿稠裹锻,大脸盘子,紫红面,花白胡。
眯着眼睛坐在虎皮子上,手里拖着一对钢胆,叽里当啷直响。
就在这时院里进来一个大个子,再看这人在看这人,和老头长得几分神似。
年纪不太大二十挂零,也是紫红的脸膛,浓眉毛,大眼睛,狮子鼻,方海口,带着貂皮的帽子,大马靴,披着一件威风凛凛的皮袄,此人这是正是辽西青麻坎少当家的杜立三。
人称杜阎王,报号杜天义,这胖老头就是鼎鼎大名的杜老判,杜宝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