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整军,,准备扫盘子 ,砸响窑(2/2)
但是也要谋划一番,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中的东北地区土匪肆虐这个行业。
无数人为了生计或金钱而投入其中,毕竟可以有个赚钱快的营生。
那就是“砸窑”。在历史上,通俗的讲,砸响就是抢劫有钱的大户人家。
但是只有打进院落里搜刮一番的才叫“砸响了”,至于没打进去的就不能叫“砸响窑”。
毕竟曾经的地主富商们,都会给自己的庄园修筑高墙围堑。
其上还会筑有坚固的炮台,同时还舍得花钱雇佣护院保镖;
除此之外,村落之间还有联防互助的民团,
以防范大股土匪的进犯。在通常情况下,砸响窑并不容易。民国十二年,
100多人的土匪围攻德惠县姜家屯的一家地主,最终以惨败而收场。
被打死的20多名土匪,都被护院的保镖割下首级送去县城请赏。
民国二十一年,大股土匪进犯伊通,还未赶到目的地,在路上就被保安团伏击。
大战过后,首级被装满了10多个麻袋,请送报功。
在北洋时期叱诧热、辽两省的大马匪李守信曾感言:“瞅着地图上的10多个县域,却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
最终带着手下的崽子们,奔驰到千里之外做下一桩买卖,返程回来后开销无剩。
所以在两年之后,李守信就因赔本买卖而在江湖金盆洗手,转行投军剿匪。
同时,砸响窑后不赚钱的情况很常见。
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伊通县两个连的东北军落草。
与当地的土匪合围县城。交战过后冲进城内大肆劫掠。
匪徒们身上都套着几层抢来的好衣服,也难得吃上了大鱼大肉,但是这一切却没让土匪们发财。
因为打下了一次县城,每人分到的金银不若20钱,远不如曾经的薪饷。
但是落草当了一次“胡子”。
贼皮可是会跟着一辈子的而且砸窑也不能乱砸。
历史上东北土匪大多有自己的地盘。
到同行的地盘上做买卖,江湖火拼是肯定的。
而自己占据的地盘,又要考虑到乡镇的保镖民团。
县城里有驻扎的官兵,山林间油水不大而且通常都有枪械护卫。
最重要的是需要维护关系的“朋友”。
那也是更不能动的角色。再说一般情况下东北土匪都能抢到些什么,
实际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并不常有。
在历史上的实际营生中,基本的套路是见啥抢啥!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临江县大青沟被土匪劫掠。
抢走钱票30元,各式被褥2床,香烟1大盒,粗布2匹……最后是缸里的咸菜疙瘩,土匪们都没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