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索的读书会(1/2)
面前三人,一个是未来十余年间最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是清末最杰出的女性,而另一个则是用生命唤醒国人的猛士。
想想他们的事迹,宁不叫人心折?
“唔俺咁笑阳话,妹姐听的挡不啦?(我们讲邵阳话,妹子听得懂不啦?)”
秋瑾灿然一笑,点了点头。旧时湖南中部为邵阳宝庆府,秋瑾夫家就在宝庆府东面,而宋教仁家乡也不远。在这异国他乡,乍然听得乡音,大家都倍觉亲近。
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这种乡情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季风把大家迎进了自己的会客室,品酒,喝茶,抽上上好的雪茄,随意聊起天来。话题一来脱不开国内的时局,二就是在倭国的留学生活琐事,最后集中到一个问题。
“东渡求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救国图强?升官财?
在倭国留学的学生里面,大抵就是这两类人。
象宋教仁,秋瑾,陈天华等人,都是立志革命,孜孜以求民族复兴之人。至于汪兆铭这样的,虽然早年有过刺杀满清贵戚的义举,然而其后世的表现却实在不堪,为了权力,甚至可以卖身事贼,令人不齿。
“各位,我就先抛砖引玉吧,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倭国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友邦?”
宋教仁三人有些疑惑,半晌没有回答。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把倭国当做学习榜样的,明知道其对中国虎视眈眈,却没有特别强烈的敌意。而且在人家地盘上讨论这个问题,好像不和谐啊。
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人仔细考虑过啊,在这一点上不说明白,日后就会有许多人参加鬼子的抗俄义勇队,帮着鬼子打鬼子,白白牺牲了许多血性男儿。
“以我看来,无论是俄国也好,倭国也罢,都是一群狼子野心的贼。”
季风语出惊人,继续说道:
“满蒙,是我们的国土,祖宗留下的遗产,后世子孙之家业,大好河山,寸土不可让人。俄国人要强占,倭国人要抢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所以,对于倭人,我们决不能存有幻想,它们绝对不会真心帮助我们,即便表面上支持中国革命,也是包藏祸心,有所图谋。”
“那么,我们要行民族革命,当如何进行呢?”
季风继续问。
提出这个问题,这几位可就有言权了。
“我以为,要唤醒民众,以暴力推翻满清。”
陈天华先表意见,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疾恶如仇,早就对满清统治难以容忍了。
“以四万五千万同胞,团结起来推翻满清不过是反掌之间。”
秋瑾豪气,对满清相当不屑,季风心里直叹息,如此轻敌,难怪事败被俘呢。
“不然,想要推翻满清,需要谋定而后动,不可鲁莽。”
宋教仁虽然年纪最小,头脑却是最冷静。
“我个人认为,欲行革命,必自强然后展。推翻满清只是一个开始,破坏容易建设难,把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房子推倒不过是三拳两脚的功夫,要建起一座新房子却非得三五个月不成。而国事不比家事,更需要慎重。”
季风知道后世的教训,是以思路清楚明白。
“清廷不过是列强的傀儡,把傀儡打倒之后怎么办呢?它们有在华利益要维护,就像水蛭一样要在我们国家的肌体上吸血,所以革命是最容易的,而最困难的,是保卫革命果实,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
“列强不可靠,我们只能利用,只能学习,让中国最终也成为列强,这样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才能有一个展壮大的环境。那么,我们这些留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想,无非就是制度,文化,技术这三项”
面对偶像,季风谈兴很浓,丫的,就不信不能把这些个大才引为助力,甚至最好是能够拉入麾下。
“中国从倭国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6军,僵硬死板的倭式教育,学到手也只能造就一批没有思想的庸才。所以,我们要批判地接受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放眼看世界”
相谈契阔,宋教仁、秋瑾和陈天华对季风大生知己之感,季风盗用的后世论点让他们颇有拨云见日的明悟。
“季大哥,受教了,受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