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又开班委会(3)(2/2)
坐在图书馆前坪的一块石板上,刘晓楠向李军铁倾诉了自己压在心里十多年的一份情感,一个梦。
读书学习是刘晓楠自幼的爱好,也是他少儿时代唯一因之获得过众多荣誉的事情。他七岁那年上了五年制实验小学,十岁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全县最好的县一中。读了一年中学,学校就发现他超常的学习能力,打算安排他跳级,提前进入初中三年级。对读书的良好感觉,使少年的刘晓楠对于学习有过无数的梦想。他曾经对最疼爱自己的奶奶说过,自己要考大学,到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里去干大事,当大科学家。
但是,当一九六六年八月刘晓楠从乡下奶奶家渡完暑假回校,打算迎接新的高要求的学习时,整个县城、整个学校已经乱了。这一乱,他和同学们实际上就辍学了。一九六八年,他以实际上连小学带中学只读了六年书的学历,拿着名义上的初中毕业证,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了农村,务农四年。十九岁那年招工到建筑公司,干了五年副工、泥工。
刘晓楠一直记得,在西部三线建设工地上,与那些对前途迷茫的年轻工友们交谈时,自己曾说过,不要放弃学习,社会总是需要知识的。但是,工友们只是善意地对他笑笑,显然他们不太赞同他的话。尽管他们知道刘晓楠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学习,而佩服他的学习精神。
确实,离开学校的十余年里,刘晓楠一直就没放弃过学习。在贫困农村豆大的煤油灯下,在建筑工地透风的工棚里,在那知识贫乏而贬值,书籍严重缺失的年代,他逮着什么读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有农村里功书哥从特殊时期焚书的火堆边检来的泛黄的古书;有从工友雷哥他们那里偷偷借来的本应被清缴的封资修的书,甚至那个时代的手抄本**,如《第二次握手》;当然也有那时可以大学特学的《**选集》一二三四卷,还有父亲郑重其事地买来的当年流行的大而空的形而上学的读物,等等,等等。
刘晓楠漫无目标,只是凭着一份情感,一个梦,似乎于无意识之间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知识。就是凭着这些散乱的知识,刘晓楠在那个无知的年代,竟然显示出知识的长处。那些世代文盲的老农民、老师傅们,那些辛勤工作于最基层的干部们,就是因了刘晓楠的这点知识而对他高看一眼。从他们那里,刘晓楠明白了这个社会对知识的真正需要和尊重。
回想之中,刘晓楠已有些激动,“李老师,你知道吗,在你录取我之前,我已经考过一回大学了。”
“哦?”
“是的,是报考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填报志愿时,我什么都不想,只想着到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可惜......”
“是可惜了。”
刘晓楠一把抓住李军铁的手,“谢谢你,李老师。现在,居然一个已经逝去的梦又回来了,我又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最爱,追求那最能发挥和显示自己优势的梦。所以,现在的我,最大的事就是学习。我不可须臾放松学习。”
“那当然,学生以学为主,这是第一位的。”
“但是,李老师,你也要知道我的难处。我考大学毕竟是搞突击上来的,到底不如他们正规中学学出来的。”
“我知道,邵成福说过,你连英语字母都不会读。”
“是的。所以,我还有很多课要补。要对自己高要求的话,得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还够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