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到了老家的老家(1)(1/2)
一九六八年冬,刘晓楠刚刚十五岁,已经在县农科所的农场里打了一年多短工。两年前,县一中停课了,本来在县银行工作的父母也去了五七干校,刘晓楠就和哥哥刘晓枰跟着一帮高年级的大哥哥们到处打短工度日。
一天,中学同班的同学黎民余带着学校的刘大海老师找到了刘晓楠。刘大海以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学校停课后,他仍在学校做一些联系学生的工作。
刘大海讲,伟大领袖**发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学校执行**的指示,要组织这几年还没有办理毕业手续的六三、六四、六五届入校的初中、高中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大海拉着刘晓楠的手,轻轻地讲道:“刘晓楠,按规定,下乡的年龄要年满十六岁。我知道你读书早,现在还只有十五岁。但是按上面的工作要求,我必须通知到每个同学,也想顺便看看你自己和你家里有么子安排。”
“刘老师,你知道我是最喜欢读书的。”刘晓楠低着头,怯怯地轻声讲道,“我也知道现在不能读书了。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师听说你父母都去了五七干校。据我所知,县里的五七干校是临时的,是为了集中管理他们这一批人,等给他们办完学习班,就会把他们遣送回各自的老家去。”刘大海停下来,没接着往下讲。
“刘老师,那我们这些孩子呢?我们怎么办。”刘晓楠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
“按现在的政策,下放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都要随同父母一起回老家去。”刘大海又停了一下,斟酌着句子,“但那不算知识青年,不能享受知青待遇。”
“那算什么呢?”刘晓楠着急了,也有点怕,声音里已有了些颤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