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一堂课(下)(2/2)
杨文轩刚坐定,陈老师悄悄对他说:“小杨,真有你的,第一天就让领导们注目了。好好干!”
杨文轩看着陈素芬老师说:“陈大姐,这我也没料到!我总觉得是上官老师昨天做了工作。”
并排桌子的马静听着一老一少的对话乐了,停下笔说:“有个副班主任就是不一样!你想不到的,她都帮你想到了。”
张志坚不乐意了,站起来,打抱不平地说:“小杨,别老把功劳往别人身上搁。你做了一个早自习的思想工作,我们都看见了。谁要是羡慕你有副班主任,怎么不在大会上提出来,在这儿泼什么凉水?”
张志坚刚说完,马静马上站起来,怒气冲冲地说:“谁泼凉水了?张老师,你把话说清楚!”
李诚看看两人互不相让的样子,摇摇头,又低着头忙自己的工作,嘴里却有意无意地说:“年轻人,火气太盛了,不好!”别看他一副倚老卖老的神气,实际上他也只有三十五岁。
杨文轩当然不知道这两人为什么会因为谈论自己而红了脸,进而寸步不让,不知道怎么劝解。
陈老师卸下眼镜,重重地掷在桌面上,一脸严肃地说:“怎么了,又要吵架?你们怎么不互相让着点儿?这工作上的问题能不能不带个人情绪?”
杨文轩认真地听着陈老师的话,感觉这背后似乎有着他并不了解的内情。他又看看其他的老师,李诚眼睛盯着一本厚厚的工具书,好像在查什么;赵倩茹一页一页地翻看着这册的教科书。
张志坚先重重地坐下了,马静哼了一声也坐下了。
陈老师依旧耐心地说:“都是同事,应该互相帮助,不要动辄就脾气。都是为人师表的人,一会儿还要上课呢!当心校长听课,赶紧看看课吧!”
陈老师重新戴上眼镜,认认真真地看着自己的教案。
杨文轩低下头,翻开课本看着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昨天写教案时一直萦绕在自己心头的疑惑又跳了出来:这样地包含深刻哲理的诗歌,初一年级的学生是否真正能听懂?真正体会出诗歌蕴含的哲理,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呢?
“陈老师,你觉得这诗学生能听懂吗?”杨文轩轻声问。
陈老师从眼镜上缘看过来,平静地说:“你说呢?你觉得你能完全看懂吗?”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陈老师又把这个问题推给了杨文轩。
杨文轩愣了愣,随即微笑着说:“我,看起来费劲儿!”
赵倩茹接话说:“我原来也费劲儿,不过,时间长了,觉得写得蛮深刻的。这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行了,行了,别念了!”李诚打断了赵倩茹的话,“这是专家的理解,哪是你的理解?”
刚才喊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张志坚和马静也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
杨文轩忽然觉得不能贸然给学生上新课,他想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地理解能力。那么,自己的第一堂课就成了和学生深入交流的课,不是真正的新课,成了百折不扣的活动课。这样的话,要是正好有领导来听课怎么办?他又陷入了沉思。
忽然,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抽出笔在教案本上写下了和学生谈话的题目和步骤。他觉得自己这样做了准备,也许领导就不会再说什么了吧。
数学课下了,十分钟的课间,女生在中院玩着各自的游戏,男生们有的在教室里看书,有的到操场争分夺秒地踢足球、打篮球。没几个回合,上课铃又响了,楼梯间、楼道上到处都是步履匆匆的学生。
杨文轩昂挺胸地进了教室,姜副校长稳稳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四十五分钟之后,杨文轩和姜副校长一同走出了教室。
姜副校长回顾着杨文轩和学生交流的话题,若有所思地说:“主题定的不错,很能抓住现在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许和现在的孩子谈理想真的不合适了!现实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都有心有肺,会独立思考,媒体又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指导他们鉴别才是最重要的。小杨,很好!”
杨文轩目送着姜副校长走到楼梯间转身下楼。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原处。赵倩茹走到他身边,轻轻地问:“怎么样?没挑你毛病吧?”
杨文轩不知道赵倩茹为何这样问,盯着她的脸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不知道,姜副校长可是最会挑毛病的,厉害着呢!”赵倩茹和杨文轩边往集体办公室走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