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满足感(2/2)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呢?我们设想一下,先把要做的作业做完,这个时候,你们可能会感到痛苦,因为你们本来想要的发呆、玩耍的时间变没了。但是,接下来,你们的作业完成了,整个人就很轻松,接下去的很长时间是不是很轻松?”
“是的。”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这样去做,行不?”
他俩点点头。
这一天,我一直在关注着他俩。做作业时,小靖还是一如既往地慢,小可不再把目光空洞地投在某处,一直在埋头苦做。这一天的语文作业,她竟然第三名完成!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间,我看她一直在轻松地玩。问她的感受,她说:“很开心。”
“能坚持这样做吗?”
“能!”
真好!
下面摘录《少有人走的路》中关于“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的一些论述,和各位共享: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早在童年时,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这个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如果一个5岁的男孩多一点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人催促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一口气吃掉,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当孩子满12岁时,应该无须父母的敦促,就可以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如果是这样,到了十五六岁时,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个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但是,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很多青少年都缺少这种健康的习惯,没有体会到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不少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不懂“先吃苦,后享受”原则,而是将次序颠倒过来。所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