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拆迁来了(一)(2/2)
“还没想好,先看吧,他不来接,我是不会主动回去的。我这次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周小霞以为王俊华还会像以前那样宠着她、哄着他。
过了一段时间,王俊华听了母亲的话,没有去接周小霞。双方不打电话也不发微信。
“告诉你啊,不准去接,接回来我也不会给她好脸色!我说什么时候接就什么时候接!”崔四英严厉的警告王俊华。
“知道,您说不接,我就不接,一切听您的。”
拆迁的消息开始在村子里漫天飞舞。一个可靠的消息就是,到时候每家都会有人头费,按户分钱,人口越多钱越多。
为了赶在派出所卡住户口的流通,王俊华给周小霞打来妥协的电话。
“村里马上要拆迁了,要不要把户口转到村里?”王俊华问。
“为什么要转到你们村啊?”周小霞不解。
“到时候拆迁分钱,按人头分,一人五万,人口越多,分得越多。要不要把你和方玲的户口迁过来?”王俊华依然冷冷的。
“可以啊,怎么迁,只要有钱我当然愿意迁。”
“我们得先拿结婚证,拿了结婚证才能以夫妻投靠的名义把户口迁过来,并且还要快,到时候晚了,派出所把户口迁移关口卡住,就不好搞了。”
“行,我明天带上户口本,明天上午九点,我们民政局见。”
这次,周小霞再也没说拒绝拿结婚证的话。为了多分拆迁补偿款,这婚得赶快结,越快越好。”
第二天,办理结婚手续相当顺利,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接着,王俊华马不停蹄帮周小霞跑了户口迁移的手续,他把周小霞和方玲的户口都迁移到了白龙村。
一切准备就绪,只差一纸通知了。
拆迁的风吹过没多久,崔四英所在的白龙村村委会就张贴出了告示。村委会的宣传栏贴出了拆迁规划范围,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和标准。
与此相呼应的是,村里的每条水泥路口,都拉起了横幅“以顾全大局为荣,以损害大局为耻。”“依法拆迁,以情拆迁,和谐拆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
据告示,白龙村被拆迁后,市政府将在这里新建汽车站和建材大市场,蔬菜种植基地将会搬迁到更外围的郊区。
一夜之间,白龙村冒出了无数个房子,这些房子都是没有规划许可的临时砖混结构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在半夜生长,像雨后竹笋一般。有的干脆在楼顶新建一层,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额外的补偿款。
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肯定是不允许的,越阻止越多。
崔四英家也随大流在三楼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
白天,村委会派人满村巡查,却查不到建房子的踪影,到了晚上,各家楼顶灯火通明,都要抢在测量组到来之前把房子加起来。
为了给上头一个交代,村主任王斌抓了几个典型上报到街道办事处。从此,长房子的势头才有所遏制,但依旧没有禁绝。在利益面前,总有人冒险。
每家除了房子以面积换面积以外,对大棚的损失,土地的征收均有所补偿。
按照王俊华家的资产,一栋四层楼房可以换置四套约一百平米的房子。三亩蔬菜田可以补偿五十万,再加上五口人,可以另外获得人头费二十五万,刚好够周新坤的彩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