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挺进中原 第124章 安排(2/2)
......
8月底,宋义送别阿珍和黑子阿红等人,留下丈母娘和阿花婶照顾女儿舒布达,自己回到了汉武。
“阿义,我想在上海开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女装。”宋燕已经把公司的主攻方向定为女装和童装,她想把童装生产基地安在汉武。踏底裤和新产品为她贡献了500万的收益,宋燕现在底气十足。
“上海未来的用工成本会很高,不合适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议挪到广东,最好是深圳。”宋义笑着说道:“不过,可以在上海购买商业类地产。今后光靠炒房,收益没准比你辛辛苦苦开工厂都高,这个可以有。”
“炒房?!”宋燕眼睛开始发出亮光。
“阿军,安子,你们把珍珠粉厂交给别人打理,今后你们工作的重点就是配合李叔,为进军房地产做准备,可以考虑前期没有资质的情况下,开展旧楼包装业务。”
安排好孙军和何安后,宋义发现阿毛同志鬼鬼祟祟的,似乎想说什么,他笑着说道:“有事说事。”
阿毛现在负责带着宋八,只是除了偶尔回香港,整理香港和rb和美国的股市数据,其他大部分时间都闲的发慌,直到他发现了一个新鲜事物。
“国库券?”
宋义暗中佩服专业人士的眼光,确实敏锐,一眼就看到了政策的小漏洞。
“高价收购国库券……”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许多街巷尤其是在一些县城、企业,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他们低买高卖,从中牟利。
中国于1981年第一次发行国债,在相当一段时期里,由于其流通性不够,发行并不顺畅。不少地方政府以党性为号召,要求所有党员和公务员必须购买,有的政府和企业甚至在工资中强行摊派发放。
1988年,国库券允许上市流通交易,但在当时,只有大城市有交易点。渐渐地,一些有资本意识的人便穿梭在大城市和小城乡村之间,收购国库券再卖出去。
严格来说,这种交易在当时属于法律所不允许的“黑市”行为,不过也成就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很多人以5到6折低价收购国库券,然后到上海高价卖给银行,如此循环往复,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个年代正是拓荒的年代,三教九流,群魔乱舞,这是一个阶级没有固化,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
上海杨怀定当年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一天,一条“沪海将开放国债国库券交易“的消息引起了杨怀定的关注。
在这政策之前,因为国库券之前是不能流通的,只有钱才能流通,所以很多人急着用钱就把国库券打折了甩卖。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在八十年代,由于国家在基础建设上面缺少资金,便发行国库券,也就是国家形式的借条,然而现在不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是极度缺钱的,国库券的利息不如银行的,买了以后,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才能兑换,不能流通,其价值一直以来就大打折扣,所以一直以来,老百姓都不愿意买这国债,国家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摊牌的方式,强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购买,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就是用国库券当工资派发。
员工吃喝拉撒每个地方都需要用钱,根本等不到到期日,如果短期要用钱,只能私底下交易,国家一直以来都规定国库券都不能自由买卖,但是民众需要钱啊,于是诞生了黑市交易,现在黑市交易惊动了上层,与其这样,不如先试点开放,政策诞生。
现在有试点城市能流通了,那把不能流通地方的国库券低价收购过来,然后再在开放的试点城市以高阶转卖给已经试点城市的银行,这有价差,就能套利!
政策是想让老百姓买卖国库券到时候搞活市场,一批人脑子里开始利用这点来做生意。
杨怀定就是其中之一,据媒体报道,上海的“杨百万”,其第一桶金便掘自国库券,他用区区2万元本金,切分了百万的财富蛋糕,获利50倍之巨。
“阿毛,你也想倒卖国库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