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龙出升天 第96章 渭塘(2/2)
宋征舍不得和弟弟分开,也欣然一同前往。
江禄一直担心宋义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等客车到了渭塘镇,见到沿途的河蚌养殖场,方才放下心来。
汽车站出口处,居然还有人在吆喝现杀活蚌取珍珠,一颗1毛钱!
“靠谱吗,是真的珍珠吗?”
众人都很纳闷,宋义示意孙军去剖了一个河蚌。
拿给大家一看,江禄一拍手,他毕竟干珠宝这一行多年,很快明白了里面的“猫腻”。
“这些珍珠当然是真,不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江禄先给大家普及了rb淡水珍珠的生产过程,和珍珠项链的一些常识。
首先,这些珍珠都是人工养殖,用作珍珠项链的基本都是淡水湖泊珍珠。养殖珍珠长成以后,珠农们会先把这些珍珠蚌一一打开,然后挑出其中的珍珠,这些挑出的珍珠经过漂洗消毒处理之后,会根据大小、形状和质量被人工分成几个等级。那些光泽好、形状好,又大又圆的珍珠会被作为价格不菲的珠宝出售,中等质量的会被打孔穿成半成品项链,剩下比较差则根据大小分类按斤出售。到了这个工序之后,珍珠才算成为半成品进入市场;
其次,珍珠在做成项链时,还需要经过打结、上扣等工序,所以分辨一条珍珠项链好坏不仅要看珠子,还要看项链打结的质量和扣子的材质。如果项链不经过打结,珠子和珠子之间会相互摩擦,缩短项链的寿命。一般好的珍珠项链会用金或银材质的扣子,差的则会用铜或者其他材质代替,一段时间之后,扣子会很容易变色。
这些从河蚌里直接取出的珍珠的确是真的,但是一般质量比较差,大部分珍珠都有较深的螺纹和瑕疵。商家所卖的饰品级别珍珠都是长在珍珠贝的肌肉组织里面,并且外皮有一层保护膜,没那么容易取出。直接从活蚌肚里取出的珍珠不能直接用于加工首饰,饰品级珍珠必须经过清洗、漂白、抛光等多道手续才能变为成品。
而且,现杀现卖的这些珍珠一般是人工事先在河蚌里植入一种核,然后河蚌据此生成珍珠,可达30颗左右。而河蚌里天然产出的珍珠数量多少很难说,有时甚至只有一颗,真正能够长得又圆又大的珍珠更是十分少见。
一条品质不错的珍珠项链一般价值不菲,饰品珍珠从颜色、大小、形状、光洁度等要素分不同等级,价格悬殊,远非地摊上的珍珠可比。
众人都听的津津有味,宋义更是两眼放光,他已经想到了阿兵家的那个商铺,以及荷包鼓鼓的国外游客,眼前又出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导购之道。
江苏渭塘镇珍珠的事情,是宋义前世和老婆李欣逛北京红桥市场时所知,他和李欣还购买了渭塘镇出品的一条珍珠项链。
女人忙购物,男人很无聊。
翻看柜台免费提供的渭塘镇珍珠宣传手册时,宋义知道了渭塘镇是中国淡水珍珠发源地。
从60年代起,渭塘人依托科研部门的技术支持,率先“吃螃蟹”尝试人工养蚌育珠,逐步形成了上千珍珠养殖户、40多万亩珍珠养殖水面的规模,其中省内20多万亩,江西、湖南、湖北20多万亩,占据了全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的40%以上。
70年代末80年代初,渭塘西部的何家湾的弄堂内、竹林里就出现了“地下”珍珠交易市场,四面八方的农民自发汇聚而来,偷偷进行珍珠交易。
后来,何家湾所在的永沿村利用3间旧仓库,办了全国最早的珍珠交易市场。
宋义一干人打听了半天,直到中午,才辗转来到永沿村何家湾市场,这个后来世界闻名的中国最大淡水珍珠市场。
但此时还没有“天下珍珠渭塘先,渭塘珍珠甲天下”的豪言壮语,这里既没有豪华气派的中国珍珠城,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中外珠宝商人和游客。
摆在众人眼前的,只是3个破破烂烂的旧房子,旁边还搭建了几个草棚,里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
此时渭塘人都是原珠交易,珍珠没有经过漂白、抛光等多道工序,只是简单按照大小,圆度,光泽度,是否有瑕疵等简单分类,一堆堆地放置于木桌上的大布袋中。
因为不是周日,顾客稀少,几个卖珍珠的养殖户都凑到一个空桌上玩牌,倒是给冷清的市场平添了几分人气。
见现场如此冷清,孙军等人都有点失望,宋义却心中一动。
他示意众人迅速撤离,一直走了一里多路,才在路边竹林里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商议密谋。
“禄叔,淡水珍珠的质量和市场行情你最了解,等下我们两先去看珍珠的质量,如果没问题,趁现在消息闭塞,能否干一票大买卖。”
宋义出口惊人,他想包圆这个市场所有的饰品珍珠。
“包圆?”江禄倒吸一口凉气。
在场的人都没有经历过大的商海洗礼,还停留在小打小闹范畴。
只有宋征心里素质过点硬,但也有点发晕,他随即回想起宋家第一桶金的战役,眼睛开始变得异常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