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刘秀才的决心(2/2)
什么才是真正大唐读书人的风骨?
日夜盼着,跨过并不遥远的距离回归大唐。
如今大唐王师来了,其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却为这些年积累下的亲情而崩溃。
宁可冒死进言,也不独善己身!
十数骑缓缓越过山梁,奔向李家堡子。
刘秀才所带的这些人,没有一兵一卒,全是文士。
文士?是的!
全都穿着文士衫,要是不明就里,还以为一群士子结伴进京赶考呢!
可惜,这些文士不是进京赶考!
他们都与刘秀才一样,是沦落为奴的难兄难弟。
所不同的,只有被掳的地点各异。
大唐西域陷落,遗民不少。
有些原属士族的,自形成抵抗力量,坚持了几年甚至几十上百年,至今仍然坚持。
虽然没能像归义军那般,复土献表于朝廷。
但是他们保持着大唐,以另一种形式在西域的存在。
只是在与吐蕃部族,突厥、回鹘的抗争过程中,不断有湮灭的唐民部落。
一些具有文士素质的大唐遗民,就像如今各边镇被掳文人一样,被高价买来卖去。
刘秀才利用自己在卢都、涵颡、莫里三部的影响,收留、买下这样的文士。
现在,他们十几个虽没有披坚执锐,但个个都在怀中揣了一柄短忍,预备用来死谏。
他们不是独孤云这样的大唐诸侯级别人物,看不到朝廷对宗室领兵的忌惮。
更想不到一个没落宗室,压根没有什么代表朝廷的能量。
都简单地认为,既然是宗室领兵,那么足够代表朝廷,就必须有足够胸怀采纳谏言。
大唐江山姓李,你李家人要是继续放任西域万里河山游离,忍看翘以待的遗民湮灭,那就来一出以死相谏吧!
不曾做过离散人,不知河山破碎苦。
他们觉得自己飘零这些年来,几番生死才悟出的道理,足以助朝廷重振河山、规复疆土。
李卓远的一番征伐,让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迸出壮怀激烈的感慨。
都恨不得立即得到会见,迅即引朝廷兵马奔赴西域,恢复昔日盛唐。
卢都城到李家堡子不过十来里地,望见那面迎风飘扬的大唐杏黄旗时,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快马加鞭。
“大唐知军大人麾下翊麾校尉莫言,奉命恭候刘先生一行!”
李家堡子外,昔日马奴莫言一身明光铠,威风凛凛地骑在大宛马上拱了拱手。
随同李家所购的马匹,莫氏父子曾在卢都营帐呆过一段时间,对刘秀才和他身后那些文士都不陌生。
“莫、莫、莫大人……敢问知军大人可在?”
刘秀才以为自己经历几番生死,就算达不到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境地,至少也达到淡看功名利禄的程度。
可是乍一看前不久还是个马奴的老头摇身一变,成为朝廷七品官,还是懵了懵,说话都磕巴了。
那些随行的文士,更是一阵眼热,一阵沉默。
都在想,这位曾自称贺公子的宗室知军大人,还真是不一般!
“呵呵,刘先生,知军大人往上邽城拜会独孤云经略。
“本欲明日亲往卢都城,拜会先生及诸位。
“但知军大人料先生等今日必至,故令莫某在此引路前往伏羌。
“请……”
莫言说罢,做了个请的手势,拔马便走,前边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