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公元579 > 7.战史范例

7.战史范例(2/2)

目录
好书推荐: 玄谈之牛虻不吸血 刺客法则 至强奴仆 网游之辉煌天际 仕警官途 我要当盛唐皇帝 风华绝仙 网游之巅峰法师 娱乐领路人 大时代里的小军阀

韦孝宽似乎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兀自眺望着汉水西岸,手捻白须喃喃道:“此时叛军应该已经在围攻江陵城了吧。”

周法尚点点头:“以他们穷途末路的疯狂状态,必然已在猛烈攻城了,三五日之内必克江陵。”

韦孝宽问道:“你们说,萧岿此刻还在江陵城中吗?”

梁士彦答道:“以属下之见,萧岿必在城中,并未北逃。”

周法尚却反驳道:“何以见得呢?我看萧岿仁弱之君,毫无胆魄,多半不敢坚守待援。”

梁士彦娓娓道:“二十五年前,我朝太祖遣柱国大将军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率领五万精兵进攻江陵萧绎。太祖亲至青泥谷为大军壮行,当时荆州刺史长孙俭曾问于公:‘面临大兵压境,若将军为萧绎谋划,他能有何应对的善谋良策呢?’于公说:‘派兵驻守汉、沔要津,并率主力渡江北上,主动防御据守楚之旧都丹阳。既扼守住了要害,又扩大了防御纵深,是其上策;迁移江陵大城内的百姓退保子城,修缮堡垒箭楼,坚壁清野收缩防守,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不做调遣,原地据守江陵外城城郭,城阔而门众,受攻面广,是其下策。’长孙俭又问:‘公以为萧绎将采用何策?’于公说:‘料其必用下策。’长孙俭接着又问:‘彼弃上策罔中策而用下策,何故?’于公解释说:‘萧氏之所以能保据江南,绵历五十多载,皆因中原正逢多事之秋,无暇南顾。又因我朝东有高齐之患,自然认为我朝兵不能分、力不能逮。且萧绎懦而无谋,多疑少断,堪比汉末袁绍。加之南朝愚民小富即安,缺乏远见,皆恋故土,嫌恶迁移,当然更愿意原地固守。所以萧绎只会用下策了!’事实的结果证明,于公所料分毫不差,萧绎果然固守江陵,等于束手待毙。其实萧绎无论采取主动迎击积极防御还是坚壁清野收缩防守,乃至渡江南遁,都会令我朝难以速战速决,即便能据有江陵却无由扶立新君了。这与当下大帅的谋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公的见解就极具参考价值。萧岿与萧绎相比,除了仁慈,其他无论心智、才华、胆略更是一无是处,有妇人之仁而无匹夫之勇,在位十余年来仁爱有余颇得民心,如此君王怎忍心抛离百姓故土?”

周法尚听罢不仅点了点头:“梁兄言之有理。”

韦孝宽也点头道:“当初的萧绎还有许多种选择,料其应对绝非易事;而如今的萧岿却只有战与逃两途而已,揣之易也。可见思敬兄长我十岁,其才也胜我十倍啊。”

周法尚不能附和这谦虚之词,不过韦孝宽的奇计百出、满腹良谋都已令他叹服不已,想那八柱国之一的于谨前辈,又该是怎么一般的名将风流,不由神往。

只听韦孝宽接着说:“思敬兄不仅料事如神,在那次江陵之战中更是算无遗策,堪为攻城战的范例。西魏军渡过汉水后,思敬兄便命宇文护、杨忠率精锐骑兵先行占领江陵南渡要津,断了梁军下游通路。萧绎以为西魏兵至必急于攻城,便命将士围城筑栅防御,方圆达六十里。而带思敬兄率大军至江陵,却并不进攻,也命部众筑起长围,将江陵城及其外围全部包围其中,切断江陵对外一切联系。其实思敬兄摆出一副要持久长围江陵困死萧绎的架势,就是要诱萧绎出击。萧绎无法安坐,果然中计,屡次遣兵出南城而战,试图破围,结果均为西魏军所败。如此仅仅持续了十六日,本可以逸待劳的萧梁守军,到成了疲惫之师,死伤甚众。萧绎也不再敢出击了,以为西魏军既然只求围困,便退守休整。谁知思敬兄见时机成熟,立刻反守为攻,四方八面多路攻城。梁守军领军将军胡僧祐被射死,梁军军心动摇,有叛军打开了西门迎西魏军入城。萧绎这时才退守内城以求自保,但内城并未经过修缮巩固,武库粮秣又皆在外城,此时退守为时晚矣。仅两日,内城告破,萧绎率其太子以下归降。偌大一个萧梁国都江陵城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以最小代价攻破了,以至于让梁信州刺史徐世谱、晋安王司马任约等人的援兵未及在实质上施以援手,战役就结束了。如此现成的上佳战例,此番我等再战江陵,须多多学习借鉴啊!”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