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柔然兴衰(1/2)
小皇帝夫妇的到来,虽然不在突厥使臣的预料之中,却可算作意外的收获。小皇帝虽无实权,却是大周政权的象征人物,他的参与乃至肯都能对尽快迎娶千金公主起到助推的作用。因此他对小皇帝和小皇后显得尤为殷勤。
宇文衍只是照例过来给母后请安的,不料正碰上在说千金公主远嫁的日程。他是打心眼里不愿放宇文芳去联姻的,虽自知阻止此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知道襟怀凡的宇文芳素有昭君之志。但他还是希望能拖一日算一日,也许哪天大势有变,便可以撕毁盟约留下宇文芳了。有鉴于此,宇文衍对突厥的使臣的态度就有点冷淡,对千金公主远嫁之事更是虚与委蛇,就是不表态。
小皇后司马令姬并不知道宇文衍的心思,碰巧昨晚他们俩刚说起过传奇人物花木兰,她还看了那只用于存放兰陵王银质面具的黒木匣。文学青年出身的她,犹其喜欢那些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对花木兰的身世好奇心正盛,同时也就对柔然的相关一切也大有兴趣。因此司马令姬便接连问了好多关于柔然的问题。突厥使臣正觉在小皇帝面前没讨得彩头呢,便更加着意地巴结小皇后。加之曾辉煌一时的柔然就覆灭于他们突厥之手,他也就更乐于大谈特谈了,而且身为使臣,以博闻强记能说善辩为能事,说历史故事正是他的强项,就来了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据突厥使臣说,柔然、突厥、鲜卑其实同根同源,并不是异族。柔然是在五胡十六国的乱局之中成长起来的。北魏建立之初虽曾沉重打击过柔然,却因进图中原,疲于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政权互争征伐,无暇北顾,让柔然得以坐大。当时柔然的第九代领丘豆伐可汗郁久闾社仑勇略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率部攻破敕勒诸部落,尽占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大振。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柔然统一漠北后成了地域极其辽阔的北方汗国,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贝加尔湖,可谓“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而那时的突厥人,不过是柔然人奴役下的“锻奴”,专为柔然冶炼锻造铁器。
就在柔然高歌猛进的同时,北魏帝国也在中原地区日益强大起来,最终一山不容二虎,柔然视北魏为南下展的障碍,北魏视柔然为卧榻之侧的巨患,两国的较量便朝着不共戴天的方向日益升级。南侵和北伐的战事频仍,战争规模也越打越大。郁久闾社仑虽在其称汗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41o年,死于北魏的北伐战争中,但丝毫没有伤及柔然的元气,对北魏甚至还保持着一定的优势。
直到公元424年,北魏的第二代皇帝拓跋嗣驾崩了,柔然汗庭认为这是南下征魏的大好时机,因为新继任的北魏皇帝还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孩子。当时在位的牟汗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率精骑六万气势汹汹地直扑云中。志在必得的柔然人果然旗开得胜,甚至将前来御驾亲征的北魏小皇帝给团团包围了,包围圈多达五十重,看上去柔然离他们征服北魏的梦想只剩咫尺之遥了。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个被重重包围的北魏小皇帝名叫拓跋焘,柔然人虽不知道此人将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是日后被谥未太武皇帝的风云人物,却不应该忘记拓跋焘是十二岁开始便驻守长城抗击柔然的小小统帅,此子绝非易于之辈。
就在拓跋焘被柔然大军重重包围、岌岌可危之时,上天的选择似乎突然生了改变。拓跋焘周围的部众无不惊恐,以为在劫难逃,而拓跋焘年轻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恐惧和不安,言行举止依旧是那么从容不迫、刚毅威严,仿佛视足足五十重的围困之敌如无物。他出奇的冷静与镇定终于稳定了军心,并起到了奇效。北魏军在反冲击中射杀了负责最里层包围圈的柔然大将于陟斤,柔然的包围圈就此出现松动,继而演变成了自乱阵脚,最终崩溃。郁久闾大檀功亏一篑,拓跋焘死里逃生。
此役之后,时隔不到一年,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才华,竟趁着战事方止柔然军队休整的时机,放弃了自身军队的充分休整,兵分五路穿越大漠突袭柔然。是役,打了柔然一个措手不及,重创其主力部队,不仅洗雪了云中被围之耻,也就此拉开了对柔然全面攻伐的序幕。
重创柔然之后的拓跋焘并未就此满足,他从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战略角度,始终坚持着对柔然的征伐政策。公元429年,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后,拓跋焘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动了他对柔然十三次征伐中最具毁灭性的一次战争。他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在他率领的部队到达大漠南缘时,他下令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奔袭,直逼栗水。柔然全无防备,忽见魏军如天兵骤至,无不震怖,民畜惊骇奔散。拓跋焘领军纵深穿插,俘虏敌军甚众。郁久闾大檀匆忙焚毁穹庐,仓惶西遁。其弟匹黎先在东部得知魏军忽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骑兵截击大败,其渠帅数人被杀。郁久闾大檀终因这场惨败愤悒而死。此次征伐,声势浩大,范围广阔,俘斩甚众。原附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乘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柔然诸部前后降魏者计三十余万之众。突厥人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摆脱被柔然奴役的地位,逐渐强大起来。对此,突厥使臣做了刻意的强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