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滞(上)(2/2)
“正当如此,某即刻就去!”武仙一听就明白了,立刻主动请缨,威州虽然控扼重镇,但本身是个小州,城池不高,也不甚坚固,兵马稀少,守将无名。
然而,威州背靠太行的崇山峻岭,那里面还有不少义军躲藏,武仙过去招呼,说不定还能平白再增加若干兵力。
次日武仙出征,李铭举杯相送,武仙率领其旧部人马以及新增光军兵力共计五千余人,西征控制井陉要道。
确实就像武仙所估计的那样,威州城所至守军并不多。由于之前太行山东西两侧都是蒙古控制区,因此这样的小城根本无足轻重,派驻兵力主要是为了防御山上的义军以及各路山贼土匪,总兵力不过千人,城池低矮,不堪进攻。
武仙命令军士花了两天时间制造攻城器械,第三天早上,高高的炮架刚刚立起来,城内即刻开门,宣告全军投降。守将薛京自负请罪。
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砍,武仙为其解缚,出言安慰,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然后又召集当地的耆老名宿、鸿儒博学之人,共同咨议民政,随即又张榜安民,将军队撤出城外。
入夜之前,凭借着薛京的命令,武仙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井陉关,派遣兵马在那里驻扎,这道太行天险终于被捏到了手里,光军掌握了从河北到河东的命脉要道。
在武仙完成他轻松的西征同时,也古的主力人马却还在霸州跟董俊死磕,匡国军作为高俊一手打造的兵马,对主帅很忠诚,即便情况艰苦,也没有轻易背离。虽然匡国军临时易帜,但这是民心所向,本身士气的问题不大。
而在东面的信安县,张甫赵永得知匡国军反水的消息,忍不住相视大笑,冀中六州反叛对蒙古人是致命的打击,至此,以燕京等地为主的幽云和大名彰德为主的冀南被彻底分开,蒙古人想要南下,不扒一层皮是不可能的。
根据董俊派来使者的报告,匡国军正兵三万人,另有各类杂兵数万,分别坚守各处城池,各自签民为军。从人数上来看匡国军还是颇有实力的,应该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被蒙古人压服,但同时使者也不好意思的告诉张甫赵永二人,匡国军现在缺粮。
两人稍稍一合计就明白了,之前一段时间,蒙古主力军队抵达冀中地区,一定向董俊征发了不少粮食,所以董俊现在家里空虚,支撑不了反叛的用粮。
“这倒也是件大事,我们应该协助解决。”现在冯达不在,王福南下,主要是张甫和赵永商议,两人合计了一下,觉得应该给匡国军提供支援。
“眼下信安周边也不太平,也要防备敌军进攻,还要南下牵制李全。依我看,张公还应该在此坚守,此番送粮,还是由我去吧。”赵永对在信安县坚持抗蒙近十年的张甫十分尊重,语气言辞之间颇为恳切。张甫不好推脱,也就同意了这个安排,他本人依旧镇守信安,而赵永征发船工1300人,驾小船二百余艘,沿密集的河网前往霸州送粮。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