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立国大典(七)(2/2)
大殿中的文武百官皆有惊愕之意。过去被蛮族欺辱的岁月里,蛮族野蛮残忍的形象一直深入南国君臣脑海。
哪怕是打败了蛮族,只要蛮族能议和,过往的君臣都眉飞色舞的答应下来。
没办法,蛮族太过残暴。不答应的话,君臣们便害怕蛮族鱼死网破。
然而如今的新皇上用仙法和火器打败了蛮族不说,居然还要主动派兵出关,去攻打蛮族。
大臣们已经够惊讶的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新皇上攻打蛮族居然是派五百万的农民。
大臣们都觉得新皇上已经疯了。
他居然派出五百万拖家带口的农民,北上出关去攻打蛮族。
大哥啊,蛮族虽羸弱,但他们的兵马族群都还在啊。
你整五百万拖家带口的农民去送经验啊
大臣们心里埋怨,私下里倒是窃笑。但朝堂上并没有胆敢公然提出反对之音。
就这样,由晋国从上到下,文武百官们皆同意了伐夏的国策。
北国蛮族是有名字的。
而且蛮族也是一个草原诸国的一个笼称。实际上常年和南国作对的,只不过是靠近南国的蛮族夏国而已。
伐夏。
黄逸生郑重的写着国书。
“夏国累欺邻陈,今吾晋立。不忍北国复现天下万民之血泪,且夏予女,其期已逾,女不至……夏欺陈,今复戏晋,国仇家恨,难以忘怀。朕顺天下万民之累世仇恨,决意与贵国决一死战……不日便发天军北上,与尔夏决一雌雄。”
伐夏和移民是一体的。
首先是关外土地太多,无人耕种。
而关内土地虽多,人口膨胀太快,从而导致富者牵连阡陌,贫者却没有立锥之地。
因此,黄逸生便决心普查人口,把没有土地的农民都送到关外去。
农耕文明的传统,就是他们把地耕到哪,国境就会被推到哪。因为土地是不动产,只能子子孙孙的一辈辈代代相传。因此,农耕具有稳定性。
然而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却是今天在这块地上吃草放牧。等草吃完了,明天就不得不迁移换地方。
所以大多数都游牧文明都是一阵风似的崛起,然后又是一阵风似的消散在苍茫古道上。
迁民其实是有两个用处的。
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二来,为科技文明的传播减少了阻力。
要知道,文明的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大量人口。
如果一个国度都是守旧派,那么弘扬科技文明将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如果国度内的守旧派莫名其妙少了一半,那么终究有人会顶不住好奇心,然后接受科技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
待到一切的动员活动都准备好以后。
来自南国五湖四海的农民们,他们拖家带口,带着牛马牲畜,鸡鸭禽鹅等。
一共约摸五百万户。
他们在帝国的诏令下,齐聚良渚(陈都)。
良渚城外扎满了一个个密密麻麻的五花八门的帐篷。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们,都在缓缓等待出发的命令。
这些农民得知了将要获得土地的消息,而且土地还是世袭的,甚至还不需要交租,自己能耕多少就是多少的那种。
他们本来就是无立锥之地的佃农贫农,自然是对帝国新政抱着极大的欢迎态度。
“快看,皇上出来了。”
不知是谁惊呼了一句,竟然惹得人群一阵骚动。
只见身穿江山社稷服的晋国皇帝,黄逸生。
他居然头顶白色毛巾,手迁耕牛,还背负着犁具。
黄逸生在万众瞩目下,缓缓的走出良渚城门。
这座城门下,此刻每个人似乎都忘记了,曾永远的埋葬了一个帝王。
面对无数的目光,黄逸生挺直腰杆,一手扶犁,一手牵牛,他沉稳的前行。
目标北方,关外!
“圣主!”
不知是谁高呼了一句,随后人流宛若潮水般的涌了上来,齐刷刷的跪成一片。
甚至有老农激动的抹眼泪。
耕种是一个苦力活,可皇帝自己都下地耕种。他们这些苦哈哈的农民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旧时。
每当阳春三月,天子都会亲自抚犁耕种。从而鼓励刺激天下万民。
民以食为天。
如今黄逸生的这套做派,显然大获成功。
毕竟以前的皇帝都是在园林里自己随便糊弄两下,然后就是请一大帮佃户耕种皇田。
哪有这种当着天下人的面,亲自抚犁牵牛的。
显然,所有人都觉得新皇上牵牛抚犁,不忘农耕之艰难,实属天下表率。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黄逸生居然不是做作糊弄,他是真的走了。
他带着五百万户农民北上出关而去。
然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良渚。
(本卷终章,这一卷叫在人间,下一卷则是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