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2/2)
蔡福摇了摇黄三,见没有反应。便伸手一摸其脖颈动脉,已探不到脉动了,一探口鼻也是气息全无。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无奈地放下黄三后,脑子里飞快一转,拿上黄三的蒙面黑巾和铁棍,迅速的离开了现场。
蔡福此时心中想明白了,对方既然不敢明目张胆的公开明来,就是不想袭击捕快公人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这会落人口实,对其不利的;自己也要防着对方栽赃陷害,反咬一口。俗话说: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自己只有迅速离开现场,脱身事外,才能更方便地追查凶手,寻找证据将其缉拿归案。在自己离开后,对方定会有人悄悄前来替黄三收尸灭迹的。这种江湖纷争出的人命,对方是不愿也不会惊动官府的。
虽然自己手里唯一的活口被人暗中灭了口,失去了人证,但黄三死前已交待出是受何人指使,自己不用冒险守株待兔了,今后便可沿此线索,从这方面入手查案追凶。只是他临死前说的“小心衙门中……”是什么意思?有何用意?这倒是值得推敲推敲了。
果然,在蔡福迅速离去不久,对方见到蔡福没有给自己留下找麻烦的机会,便有几人悄悄的来到现场,抬走了黄三的尸体,把所有痕迹抹得一干二净,在这就像是从未发生过什么事一般。
蔡福一面想着心事,一面回到了自家宅院门前。
回到家中,蔡福便将自己遇伏之事告诉了正在家中等候自己归来的兄弟蔡庆。
蔡庆听后大惊失色,忙问是何人所为。蔡福告诉他,两次的遇伏极有可能皆是赵家买凶所为,蔡庆听后便冲动的要去找赵府算账。蔡福忙阻止了蔡庆的莽撞行为。
蔡庆担心道:“大哥,这刘县令与赵家本是一丘之貉,平日里就狼狈为奸,关系暧昧。这事只要赵家的人没有被当场拿住,那刘县令便会为赵家开脱的。这样下去,最终吃亏的还会是你我弟兄们……大哥你平时又从不携带防身兵器,虽说大哥你武艺高强,但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老虎也咬不过群狼啊!”
听了蔡庆的话,蔡福心道:是啊,对方这次人少行凶不成,说不定下次不知何时就会再来一次这样的伏击。看来自己也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身了。
但同时蔡福脑海里铭记了两位恩师的谆谆教诲,自己也曾立下的誓言,不得滥用武力。赵家人虽然有罪,但那些混混泼皮帮凶却罪不至死……自己要防身却没有趁手合适的兵器。况且那些衙们里的制式腰刀并不趁手,而且刀刃无眼,易伤人性命。
想到这,蔡福便道:“好,庆弟!只是那衙门里的腰刀并不趁手。不知道县衙府库里可有兵器?”。蔡庆忙答:“有啊!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长、短兵器。府库的钥匙平时就在杨云兄弟手里。大哥你要去府库挑选兵器那很容易和方便的啊!”
“那就明天办完公事后再去挑选。庆弟,今晚我遇伏之事先对谁也不要说”。蔡庆心中虽然不解,但心想兄长吩咐的,那必定有兄长的道理,遂点头应是。
蔡福此时心里已在酝酿和计划如何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险情和危机了,因为他知道,在官府庇佑下的赵家绝不会对自己善罢甘休的,自己也应早日做好各项的准备,以便扭转目前这被动的局面……
第二天,在衙门听差班房里,蔡福正与众人闲聊。王忠义与张涛等人正聊着昨晚酒桌上的天南地北之事,并遗憾的说蔡福昨晚要留下喝酒就有意思了。蔡福淡淡一笑,劝慰众人不必介怀,以后有的是拼酒的机会。
蔡庆此时却将杨云叫到一旁,告诉他蔡福欲去府库挑选趁手兵器一事。杨云道:“小事一桩,请蔡大哥这就随小弟来吧。”。
蔡福在蔡庆陪同下,随杨云来到县衙府库。杨云打开了府库大门,三人进到库房里。只见眼前各式各样的长短兵器,刀、枪、盾牌、铠甲、弓箭等等堆放得乱七八糟。
因北宋朝廷重文轻武,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文人担任,驻防的带兵武官反而受其节制。而文人官员对军备的管理疏于松懈,因而大宋朝廷由上至下军备废弛。军队征战时的武器及重装备和战利品大多由地方文官掌控,如要动用则需文官层层审批,由此军队由中央牢牢的掌握。真是做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此种管理模式一直延续到了赢弱的南宋。
蔡福在府库中堆放得杂乱无章的武器堆中寻觅趁手满意的兵器。长兵器不予考虑,因为不方便携带。而短兵器中的刀、剑、斧、锤则不是太轻便是太重,很多兵器已是锈迹斑斑。
忽然,蔡福在一角落堆放着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独门兵器的长架上,见到压在底下的一根布满灰尘,黑乎乎的条形兵器。蔡福伸手将其抽出,见是一根近三尺余长的镔铁锏。拿在手中,掂掂分量,觉得较趁手合适,只是长度稍嫌长了些。但这镔铁锏在这一推兵器中却显得有些特别,锏身黑黝黝的竟无一丝锈痕。
蔡福想到了住在城北二十里铺李家村的姓欧阳的老师傅,他不就是一位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嘛,城里许多店铺不都是到他那儿定制打造各种各样铁器的。于是心中便打定主意,便告诉杨云和蔡庆,自己就要这根镔铁锏了。
杨云见到这镔铁锏后道:“大哥,这镔铁锏是马上将用的,稍有些长了,不太方便携带啊”。蔡福道:“你忘了欧阳老师傅了,我去找他改改不就行了嘛”。杨云一想也是,便与蔡庆不再帮着寻找其它的兵器了。【接第六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