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后生可畏(2/2)
李旭幽幽一叹,回身望着两人,沉声说道:“两位都是青年才俊,忧国忧民之心令本侯感佩!当今天下国弱民穷,实非一语可言之!所谓南北迥异,盖因种种,本侯也难以尽述!且说一二,汝等深思,或可管窥一斑!”
他目光转向谭嗣同,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其一,国体缺陷。千余年来,虽众说纷纭然不外乎儒家根本之言。所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都是讲求自身修为以德服人。内则明理明事,外则三纲五常…这些原本倒也不错,但却只是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于治国而言却是利弊不一。”
“而随着时代发展,眼下已是弊大于利了!国乃众人之国,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众口难调何况治国呢!要将君子小人万众一心,靠什么?无为而治吗?显然不行。那么国家就要一套制度来维持治理,而且这套制度必须符合万民所愿而不能只是为少部分人接受!公器岂能私用?起码是大部分人接受才是真正的公器!”
李旭说到这里,目光凝视着谭嗣同,温声说道:“本侯在江南力推法律建设,倡言以法律法规来规范官府百姓的行为,目的就在于打破千百年来的人治而代之以法治,因为法制乃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世上本来君子就少,而且伪君子更多!与其苦口婆心浪费时间精力去教化,不如约法三章依法办事,大家都可相安无事了!”
李旭又看向严复,接着说道:“其二,文明不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要强盛仅仅依靠少数精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大清国地大物博,相较巨大的百姓人口,目前这些读书人能占多大人口比例?何况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又有几个真正了解xiàn zài de shè hui和中外差距?懂科技的就更没几个了!”
他喝了口茶,继续说道:“严复,你是在英国留学过的,自然清楚我大清和英国在科技、经济乃至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差距。这实际上就是文明的差距,一个民智闭塞不开化的国家是不可能国强民富;一个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民族也不可能民智开化!所以,本侯在江南不遗余力地推广教育普及,甚至强力推行义务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百姓有文化能识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而不再是一个愚昧的民族!”
李旭说得有点激动,不得不缓一口气,继续说道:“然而,本侯也清楚此事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可成!而且,我们需要吸收洋人的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洋人的科技知识也需要他们的人文知识,需要学习别人的理念和制度,吸收精华为我所用!而这些先进文化需要有识之士去向国人介绍以开拓国人的眼界,放眼看世界而不能只会之乎者也啊!”
李旭目光深邃地望着谭嗣同和严复,声音沉稳地说道:“诸君,要想国强民富改变国朝重新让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方法唯有变革开放---变革朝政,开放民智;变革人治,开放经济;变革观念,开放思想!”
这一晚的谈话,李旭不知道他在无意中又影响了历史的细节。年轻的谭嗣同听了义勇侯的讲话后,坚定了变革维新的思想,为日后大力推行变法维新而奔走南北,广交天下维新人物。
而年轻的严复则决心投入思想启蒙运动,积极翻译西方文献,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努力启迪国人思想---虽然失去了一位在海军方面颇有造诣的将才但却获得了一位对国家民族更有价值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