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入伙之争(2/2)
常遇春略作了下沉思,道:“师兄啊,受伤这么久,躺在床上的日子我也想过很多。我们锥子山就是再怎么闹腾也闹腾不出定远县,把定远县城攻下来,把城里的蒙古兵杀个精光,对于师父当初的整个反元大业来讲,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当然肯定是有一点小作用的,我是指起不了大作用。”
听到这里,刘聚“哦”了一声,问道:“那你认为要怎么样做才能对整个反元大业起到大作用?”
常遇春道:“我的意思是反元大业仅靠我们锥子山的这几百人马肯定是不成的。而且这锥子山的情况你也清楚,兵器、粮食、装备都得靠去外面抢,就我们这几百号人,去跟蒙古大军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我们的兄弟也都不象别人的正规部队一样,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一旦遇到强硬的敌人,或者处于下风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指挥了,就象一盘散沙一样。我认为,我们锥子山的未来,就是要找个靠得住的人入伙,现在各地都有起义发生,特别是红巾军起义闹得是风风火火,就连濠州的郭子兴也打着红巾军的旗号。我看我们是不是要找个适当的时机,找准合适的目标去入别人的伙。不然,在这锥子山,我们也只能当一辈子的山大王。”
常遇春霹雳叭啦的一阵讲完,刘聚沉默了很久,才说道:“古人有句话叫‘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反元大业仅靠我们锥子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但如果我们冒冒失失地就去投靠别人,谁知道别人会不会只是拿我们当枪使,拿我们当炮灰。脏活儿累活儿送死的活儿都让我们去干,有利可图的时候就把我们扒在一边,到时候那才是后悔莫及啊。眼下在锥子山,虽然我们的力量薄弱一些,但只要我们能顶住蒙古兵的进攻,能够跟他们纠缠,那还是我们自己在当家作主啊。一旦入了别人的伙,好多事情就由不得自己呢。”
看来这师兄弟两个的意见有分歧,而且分歧还不小。常遇春还是认为应该去入别人的伙,人多力量才大,才能与蒙古挞子抗衡。我看他们两个要是这么争论下去,也不是个事,也没法解决问题。于是我开口了,“大头领、二头领,其实你们刚才的分析和想法,都是为了锥子山的这帮兄弟,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先说说常大哥的意见吧,的确如你所说,单单凭着锥子山这几条人马,确实难有作为。但这入别人伙的事,一是要谨慎,二也是要看时机。就说这眼前吧,红巾军闹得是沸沸扬扬,力量最大的有两支,分别是刘福通和徐寿辉,但他们的部队离我们这里远,我们怎么去投奔?这两个人我们也没打过交道,为人怎么样我们也不清楚,就这样贸然去投奔别人,我看也不合适。”
常遇春道:“我看濠州的郭子兴不错,他手里有几千人马,和我们往来也较频繁,上次我们进攻定远城失败,亏得他去攻怀远县,这进攻咱锥子山的兵才撤退,不然我们锥子山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一听常遇春要去郭子兴那里入伙,我心里就紧张了。这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啊,郭子兴活不了两年啦,后来他的手下四分五裂,大部分都跟了朱元璋了。现在去投奔郭子兴肯定不合适,搞不好郭子兴死了,我们还得卷入他几个儿子及部下还有朱元璋的争斗。这可得劝住他,但这理由我又不能明说。我略作了下思考,对常遇春道:“郭子兴可万万投靠不得。”
此话一出,刘聚和常遇春都是一惊,常遇春道:“胡先生为何这么说?我们愿洗耳恭听。”
我理了下思绪,缓缓道:“为什么说万万不可投靠郭子兴呢?主要有三大原因。”接下来,我逐一分析了这三条原因。
这其一,郭子兴非大将之材。当时锥子山的兄弟进攻定远城的时候,郭子兴去攻怀远县,他都已经将怀远县城攻下来了,竟然在敌人回援的时候弃城而去,回了他的濠州。如果郭子兴有大将之材,怎么可能将刚攻下的一座城池拱手让回给敌人。当时,蒙古兵回援的主要是两支蒙古军,一支是安丰路的五百援兵,一支是从定远县撤回的四百蒙古军。这两路蒙古军都是听说怀远县遭袭,紧急回援的,都是一路狂奔到怀远县,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而此时的郭子兴手里有七、八百人,而且还有怀远县城的防御工事可依托,又是以逸待劳,这仗怎么打都是赢面大。可他竟然是直接弃城而去,从怀远县抢了大把的物资,杀了一批蒙古人就跑了。这哪象一支能平定天下的军队呢?这个行径和土匪没什么区别。就是攻下个地方,抢了东西就跑。所以,我说郭子兴非大将之材。
这其二,现在去入伙的时机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他们两个打了个比方。为了能让他们两个更好地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我就拿杜黑子和刘三狗子的事例,给他们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