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谋划(三)(2/2)
可以说,黄脐从来就没放在杨汉与马千军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对付王英的工具罢了。
但这个问题,或者说马千军的意图,现在谁也没有意识到。
马千军应对黄贲队二十人抱怨的理由就是,他并不知道黄脐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年龄符合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他就是要积蓄怨恨,让它慢慢发酵,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然后再顺理成章的出面解决问题,但那时黄脐基本上也就臭不可闻了。
这个理由很公平公正,黄贲队的十九人谁也无法质疑,毕竟他们不知道杨汉与马千军的谋算。马千军也确实才来不久,他们知道黄脐的为人,但马千军这个教官不知道啊!
杨汉虽然拿出的是后世特种兵的训练标准,但他也知道能完全符合条件的估计连十分之一都够呛,甚至可能一个都没有。但能超过这个时代大部分士兵,他就满足了。
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算的上是精锐了。
将一个个山匪从乌合之众,全都变成精锐,不说巨大的成就感,单是相对于这个世界,恐怕就足够碾压所有军队了。
当然,这里说的是单兵素质,论数量他还差得远。八十七个人能干什么?好像干不了什么,但却能解决杨汉的燃眉之急,让他多一分自保的手段。
说起来,杨汉还要感谢那群不停去九州酒楼讹诈的泼皮,要不是他们,杨汉也下不了决心走这一步。
马千军是强,哪怕是后世,论个人武力,杨汉也没见过比他更强的了。
北宋的武状元放在后世是个什么级别他还真不知道,哪怕他世代都是军人家庭,但到他这一代不是断了茬嘛!
但双拳难敌四手,一个好汉还要四个帮呢!
杨汉不知道马千军对他这种行为,心里有没有嘀咕。毕竟收拢山匪,意图不轨,这视同谋反啊!但马千军从没有抱怨过。据杨汉观察,马千军好像意志高涨,颇为欣喜,这点杨汉倒是能理解一些。
马千军从小习武,后成为武状元,进入禁军,无论怎么说前途都是不可限量,如果有人提携,说不定还能成为禁军高层。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马千军是不乏战争洗礼的,二十多年后的党项叛乱,那时他也不过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能遇上侬智高叛乱。
杨汉虽然不了解大宋军队,但他知道军中之人在军队待久了,是会有感情的。后世很多服役很多年的军人,哪怕退役了,还是无比怀念军中的峥嵘岁月。尤其是战争年月走来的老军人。
杨汉不知道马千军是不是想起了以往在禁军中的岁月,但他训练这八十七人明显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
马千军花了一个月时间,按照杨汉的手册让他们列队,走步,为此很多人没少挨他的打。教鞭嘛,教官的标配,谁做的不好就抽,连王英都被她抽过,其余山匪还能如何?再说也不是没有人反抗过,但对上马千军能讨的了好吗?被痛揍一顿不说,接下来几天还被罚没肉吃。他们不怕挨打,就怕这个。
杨汉已经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形了,但他没有干涉,既然交给了马千军,他就要给予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再说这里也不是后世,这些人是山匪,几年为匪,早就沾染了各种劣习,哪个不是桀骜难驯?
既然不是纯善之人,那么怀柔安抚之策只会适得而反。
渐渐的,所有人都老实了。
再说了,不说有杨汉这个仙长的威慑,光是马千军个人武力,就吊打所有人,也由不得他们不服。
为了能吃上肉,每个人是拼了命的训练,区分左右的布条整日绑在身上。
马千军的七个亲卫虽然要完成一样的训练,但他们的待遇可要好多了,饭食与衣物是最高的标准。
又不得不执行马千军下达的惩罚命令,这在无形中就将他们与别人之间划开一条线。
不管寡而患不均,加上大部分人都受过他们的惩罚,虽然他们只是执行命令,但还是不免被人记恨。慢慢的七人发现,他们被所有人敌视孤立了起来。
没了群众基础,他们不得不依附于马千军,加上他们发现自己的个人待遇完全来自马千军。这下七人渐渐明白过来了,执行起马千军的命令来,更加的不打折扣。也愈发的被人嫉恨,越被人嫉恨,他们越要抱紧马千军的大腿。
这俨然成了个恶性循环。
这或许就是二狗子的成长历程。
说实话,马千军一开始没有想到这些,是杨汉在手册中简略的提了两句,让他注意。他也没怎么推波助澜,事情好像就自动的往汉哥儿说的那个方向发展了。
杨汉也为难啊,马千军是那种纯粹的武人,他怕自己的那些不说上不了台面,但总归不光明正大的手段,被他看成了阴谋诡计,从心里抵触不说,也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但他不知道马千军经历了一番变故,又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所以,马千军冷眼旁观,并不干涉,反正他是受益者。如果是别人他或许会怀疑,会多想,但汉哥儿不会。他相信汉哥儿。
不说这七个亲卫,后世放在哪个国家,宪兵都不讨士兵喜欢。
但正是有了这七个紧附在他身边的亲卫,马千军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