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玻璃(2/2)
让李豁去休息后,杨汉望着一堆废水晶片有些头疼,看来明日要会会大食人了。
杨汉将芽儿放回房内,给她盖好毯子,关上了纱窗,点燃了一根驱蚊的艾香,就关上门回了自己房间。他摊开书册,接着叙写后世记忆与规划。
时不我待啊。
第二日,杨汉与马千军大郎一起去了泉州城,他要解决望远镜的镜片来源。不然光是用水晶他赚钱再多也支撑不起啊,最好的物品还是物美价廉的玻璃。
当然,所谓的价廉是在他看来,世人可不会这么认为。后世不是有传闻,什么所罗门王的宝藏是一堆玻璃吗?还有传言拿破仑有一个铝碗,宝贝无比,当时比黄金都贵。
所以任何事物都有时代局限性。
说来也让人唏嘘,中国虽有众多让全世界痴迷的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看似对外贸易中赚了很多,但冤大头当得也不少。
如火浣布,也就是石棉,《山海经》中都有记载,说这种布是一种生长于神山昆仑中的一种比牛还大的老鼠的皮制成的。“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意思就是不用用水洗,脏了就用火烧一下,新的是火红色,脏了就变成布的颜色,从火中拿出来后抖一抖,就比白雪还白。
《山海经》《列子》《后汉书》《三国志》《搜神记》《典论》《异物志》《傅子》《神异经》,记载者是多如牛毛。
别说现在,就是几十年后到了宋哲宗时期,蔡绦《铁围山丛谈》有记载“及哲宗朝,始得火浣布七尺......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则洁白,非鼠毛也。”
宋朝倒是不把它看做神物了,认为也就不过是一种织物,但依然珍贵无比,皇帝得了七尺,就引之为奇,大书特书。
要是在后世,有人可能不知道火浣布这个名字,但谁不知道石棉?都知道它有毒。很容易引起矽肺病,不说避之不及,但也不怎么待见。
而在古代,古人怎么对待它?像珍宝一样藏之府库,秘不示人。更有甚至,睡觉就盖它,在后世人看来,这不是找死吗?
火浣布就是从中亚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是周穆王征服西戎,与西王母会晤,中亚一小国向他进贡。后来也大多是作为贡品,价格高昂无比。可就是这种后世看来有毒性的东西,从中国骗走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类似的还有白叠布,也就是棉花织成的布,因为中亚是棉花的原产地,这种织物在中国稀奇无比,价格就高到天上去了,堪与丝绸相比。你说中国人亏不亏?
还有葡萄酒,唐朝之人十分追捧葡萄酒,有名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唐人眼中饮葡萄酒用月光杯最相配。
可是葡萄酒是如何酿制的?那是自然发酵啊!通俗来说就是将葡萄汁液往橡木桶里一塞,就不管了,只要温度适宜,过几个月自然就成葡萄酒了。
可就是这种葡萄酒,一桶就能兑换好几匹丝绸,要知道丝绸在以前可是比等重的黄金还要珍贵。
唐朝时中国人是知道葡萄酒的酿造秘密的,只不过品质比不上西域来的罢了。可是到了五代末,技术就失传了,中国再没人知道葡萄酒是如何酿造的了。还是两百多年后,蒙古人侵略中原,一山中农民出逃躲避兵灾,等回来后发现桶中有些液体,一尝才发现竟是美味的葡萄酒,才恍然想起来是几个月前匆忙离家时,将葡萄放在了桶上面,葡萄汁液滴进去才形成的。
至此,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在中国失传两百多年后才重新面世。
这两百多年,大宋无数人尝试了无数遍,可却始终酿制不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宋人酿酒必先制曲,材料中往往加入酒曲,可是葡萄酒不需要加入酒曲。根本就不需要加工,自然发酵就成。
没人相信竟这么简单,简直让人惊掉大牙。
大宋人酿造出了黑酒,黄酒,白酒,绿酒,红酒,养生酒等一百多种酒类,可是唯独葡萄酒酿制不成功,不能不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时候笨人有笨方法,偏偏是宋人眼中的直肠子愚笨之蛮夷歪打正着的酿制出了葡萄酒。
同样的道理,后世西方有名的白酒,像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都是自然发酵的酒,过程简单无比。根本就不像中国的白酒那样要加入酒曲,工艺复杂的如同一门高深的艺术。
西方人所谓的酒量好,喝几瓶威士忌伏特加都无事的人,到了中国一小瓶二锅头就撂倒了,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最初随大航海时代的水手而扬名世界的朗姆酒,来源更是从垃圾堆里捡来一般,是用榨过糖的甘蔗渣酿造出的。
当然,中国人太聪明了也不是好事,人家西方的酒简单是简单,但人家不“勾兑”啊。
总而言之,对外贸易中,中国也不是一直是受益之国,被骗的也不少。
同样的还有玻璃。
说起中国的琉璃,可能很多人知道,但谁知道中国早在西周就能烧制玻璃了,到了隋唐更是发展成熟,自成体系。但后来外国,主要就是波斯与阿拉伯以低于中国本土的价格大量输入玻璃制品,压制了中国本土玻璃产业的发展空间。
手段与倾销一般无二。
等中国本土玻璃产业发展滞后,产品比不上外国了,外国再提高价格,从中国收割财富。
就算现在,因为外国输入大宋的玻璃制品比本土的精美,也同样得到大宋人的追捧。这就是昨天,大食商人一块玻璃就敢向大郎要一百贯的原因,大郎异议贵,还遭到了大食人的嘲笑。
蒙在鼓里的大宋人不知道也就罢了,但杨汉会不知道玻璃是个什么东西?用什么烧的吗?
他如何能忍下这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