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走远一点(2/2)
李知恩隐约猜测,韩彬之所以从满朝汹涌的暗流中接过了这把出头的尖刀,恐怕和东郊的那个学校有关。
作为皇城司副统领,李知恩并非科举入仕,他不是很能体会国子监和翰林院那些读书人的心态,但是从韩彬找他以来的只字片语中,擅长从大量无意义信息中提取有用情报的李大人,十分敏感地发现了韩彬这么做的原因。
说顾珩反常妖孽这些他都同意,他干的那些事一件两件还可以说天赋异禀,但这大半年折腾下来,就算是瞎子都知道他有问题了。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李知恩并不觉得顾珩有问题有什么可怕,毕竟他带来的都是好东西不是吗?
难道韩彬能昧着良心说那些比粟米小麦高产十倍十几倍的粮食不是好东西?
还是……枪不是好东西?
李知恩相信在韩彬心里。这些东西都不是顾珩该死的原因,他成为韩彬和他身后那些人的眼中钉,恐怕全都是因为——让贱籍子女读书。
虽然猜到了原因,李知恩倒也不会从士农工商阶层秩序之类的想的那么深,他只是一想到那些以能读书识字为荣,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天生就有特权的书呆酸儒,从此将和他家里奴婢的子女一样。。说不定还不如他家门房老奴的孙子——那个叫大力的孩子听说考进了大秦理工的数学系,据说一毕业就能脱籍,还能看成绩进户部吃俸禄。
这叫那些只知四书五经不知五谷钱粮的读书人怎么心服,虽然李知恩也对和自己奴仆的孙子同朝为官觉得别扭得慌,但他的反应到底没有国子监那些书生大。
这简直比当年那位首创科举的皇帝做的还过分,科举制终结了贵族门阀垄断朝堂的历史,让平民寒门子弟也有了入仕做官的机会,一个如今看起来十分平常的改变,却令那些庞然大物般的门阀世家逐渐式微,新兴的士族成为朝中砥柱。
旧格局的打破。。新势力的登场,李知恩不知道当年的权利演变中那位皇帝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中间经过了多少流血和牺牲,但他知道,大秦正在经历的这场变革,流血已经开始了。
无论今晚顾珩是生是死,韩彬已是必死无疑,他身后的威国公府将会如何还不得而知,毕竟国公府还有个韩睿坚定站在皇上一边。
李知恩忽然发现韩彬这个人还是有些狡猾的,他一边为了士族的尊严站出来不惜与皇上为敌,一边却又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弟弟,为家族留下了一份香火。
想到这李知恩觉得自己有点被韩彬坑了,他这一注可是把身家性命和对皇上的忠心全都押上了,一点后路都没留,要是不成,那岂不是什么都没了?
晦气,晦气!李知恩赶紧打了自己的嘴两下,都什么时候了还想这些,反正也已经买定离手,后悔不能了,他还是去看看顾珩死了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