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介绍 清朝-有情女-金纤纤(2/2)
后只落得孤零零地坐在草地上,伤心地哭泣……
梦中哭着时,她惊醒了,伸手一探,丈夫果然不在身边,她失声大叫道:“竹士,竹士。”语调带着哭音。
其实陈竹士并没走远,他比妻子先醒,不想叫醒酣睡的娇妻,便悄悄起身到书桌前看书去了,书桌与床之间仅隔着一道帘栊。听
到妻子的惊呼,他连忙跑过去,抱住惊慌失措的她,连声安慰:“纤纤,我在这里。”
金纤纤自知是虚惊一场,可心中的隐痛好半天都难以遣散,便提笔写下一首“闺中杂咏”:
小庭雨细约风丝,织得新愁薄暮时;
隔着帘栊天样远,那教人不说相思。
自从结婚后,两人连一天都不曾分别,金纤纤把一腔柔情全部系在丈夫身上。只不过隔了一层帘栊,竟说如同远在天涯,还大说
相思之情呢!
恩恩爱爱中很快就度过了十年光阴,金纤纤与陈竹士已亲密得到了息息相通、水乳交融的地步了。两人日则同游,夜则同梦,真
是奇妙难说。一个寒凉的秋夜,金纤纤梦到自己与丈夫一同游历一个静谧美丽的湖泊,两人泛舟湖上,四周烟波浩渺,云气蒸腾。小
舟行到岸边,又见芦苇无际,水鸟出没。远处更有佳木葱笼,楼台亭榭隐约其中。芦苇丛中有一白发渔翁垂钓,上前询问,才知此地
名为“秋水渡”,两人都认为这地名很有诗意,争相赋诗写景,其乐融融。吟着吟着,金纤纤醒了,嘴里仍念着一句“秋水楼台碧近
天”,梦中的其它诗句则记不清了。她正回味着这句诗,忽然听到身旁的丈夫也念叨着这一诗句悠悠醒来,她大为惊诧,忙问他从何
得此诗句。丈夫说从梦中得来,仔细地述说了梦境,竟与金纤纤所梦一模一样,夫妻俩相视而笑。
其后不久,金纤纤娘家捎信来让女儿回去小住。当时正逢陈竹士同窗学友聚会,已定由他主持,他无法抽身陪妻子同往苏州,十
年来金纤纤第一次与丈夫小别。
刚去了四五天,金纤纤又提前回到夫家,陈竹士问其缘故,金纤纤说:“我昨夜做一梦,梦见一位白衣仙女驾一只木舟从云端飘
过来,她热情地邀我登舟,说是同往秋水渡去。我觉得梦兆不祥,也许我将不久于世,所以赶回来与君相守。”陈竹士劝她不要说这
种傻话,好好的怎么就说生离死别呢?
回到夫家的第二天,金纤纤就病倒了。遍请名医诊治,都说不出是什么病,金纤纤却一日日地衰萎下去,十日后溘然而逝。这年
她才二十五岁。
痛失娇妻,陈竹士也差点儿倒了下去。他整日里神色凄迷,总觉得妻子就站在身后,可回头看时,却空无痕迹。坐在那间曾漾满
两个人欢声笑语的书房里,他翻弄着妻子遗下的诗稿其中一首“闺中杂咏”写道:
梧桐细雨响新秋,换得轻衫是越袖;
忽地听郎喧笑近,罗帕佯掉不回头。
这诗就是前不久写成的,那天他伏案临帖,妻子在廊上唤他,他写完那一页才停笔起身。妻子佯装生气地朝外走去,他连忙笑着
跑过去,妻子故意不理睬,却悄悄把手中的罗帕掉在地上……那情那景仿佛就在眼前。
一首“晓起即事”写道:
忍将小病累亲忧,为间亲安强下楼;
渐觉晓寒禁不得,急将帘放再梳头。
这是她上次偶感风寒时写下的,自己病得歪歪倒倒,却牵挂着下楼给公婆问安。听到丈夫上楼,还要急忙梳头收拾,一片慧心可
鉴。
读着这些遗事,温馨如昨的往事历历涌上陈竹士的心头,环顾空寂的书房,泪水不断地滚落在诗稿上,落得斑斑点点。
最后,他翻出了妻子早在做姑娘时写的那首梅花诗,“埋骨青山后望奢,种梅千树当生涯。”他猛然一惊,暗叹:“纤纤坟头怎
能没有梅树呢!”他也不管时值秋季,不宜栽树,仍连忙找人四处寻找梅树,重金买下,移种到金纤纤墓地,也种满了自家的院子。
他想他们一定能生死同赏梅花,就象当年同床共梦,同游秋水渡一样。
金纤纤死后,袁枚亲撰《金纤纤女士墓志铭》,推其为吴门闺秀之“祭酒”。并纪金纤纤生前曾约吴门才女沈鹊花、江玉轸、江
碧珠等,聚会于苏州虎丘剑池旁,相互大谈《越绝书》。《吴越春秋》诸故事,你往我复,令旁听的缙绅先生瞠目结舌。金纤纤于诗
不分唐、宋,而尤喜袁枚的《小仓山房诗集》。读后即给袁枚写信,乞为弟子,临终前还为不能向先生求教书中疑义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