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社会生活 欧洲贵族阶级称谓之道-转(2/2)
(1)帝国创立时,在帝国初始领土帝國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威普”。
()在被帝国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波鲁杰”。
如何,很详细吧,只有如此的详细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称谓的问题上来,历史上还真是完全没有单独使用姓称号称呼别人的,且不考虑到是否有礼貌的问题,恐怕连称呼别人的根本目的,将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这一点都做不到。姓称号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阶级
贵族阶级可以说是欧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阶级名的不同将影响你的权力、财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欧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传统的欧洲贵族阶级大致分为九层,他们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帝(Caesar,ror,rator,kaiser,KingofKings)”、“王(王Rex,king,monarch,roi)”、“公爵(d)”、“侯爵(marse,margrave,marquis)”、“伯爵(Graf,te,conte,nt,earl)”、“子爵(vite,visnt)”、“男爵(baron,baronage,baronial)”、“勋爵(Lord,lord)”、“骑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于其间的具体区别,就不在这篇文章里叙述了,以后会有专文来介绍。
这九层级别,其中上六位的领地规模都是在“郡(arrondissnt)”级别或以上的(废话,王和皇帝怎么也不能只有一个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为郡行政长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称。例如拉丁皇帝、法兰西国王、萨克森公爵、萨冈侯爵、莱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显然,这法兰西、萨克森一类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书面记录上,上六位贵族的家姓和贵族阶级名称之间是有一个双横线以表示区别的,不过国内的文献大多将双横线改回点。再加上下三位贵族的阶级名称前不加领地地名,所以经常会有人将二者混淆,把某些贵族的领地地名当成是他的家姓,这实在很失败……
另外,不仅仅是这些,“皇子(prinrial)”、“王子(infante,prince,prinbd)”、“皇女(princessrial)”、“王女(infanta,princess,princessbd)”、“亲王(mirza,prince)”、“皇后(ress,kaiserin,qn)”、“王后(begum,gay,qn,qnconsort,qnliness)”、“公爵夫人(dss,dsse)”等类似表示贵族家主的儿子女儿或者夫人的词语,也是贵族阶级名称,上面说过的不愿意入赘的公子们就和他们侄子侄女什么的一起享有这些称号。
当然,世俗贵族之外,还有教廷“贵族”(他们与公爵们类似,从教皇那里,从国王那里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几个阶级:“教皇(VicarofChrist,VicarofJesusChrist,ponx,pon,,sovereignpon)”、“枢机主教(cardinal,redhat)”、“大主教(Metran,archbis,cas,provincial)”、“神甫(Caar,priest,Sacerds)”、“执事(beadle,deacon,deaconate,deaconry,deacons,staff)”,以上均为天主教的阶级称谓,并且,主教、大主教的前类似上六位世俗贵族,要加上主教区和大主教区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并非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为卜尼法斯。
贵族阶级名称在称谓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将其他衔位(如军衔)和贵族阶级名称搭配使用。而且,贵族阶级名称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这四个级别还可以称呼对方的领地地名。到底,还是因为贵族阶级名称很重要,必须要用各种方式让别人知道啊!
五个人名
这个……,就不用再细化说明了吧,是区分个人的标准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一个人使用承古的个人名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数字也叫出来,如,你面对的是英王乔治五世,称呼他的时候可以称呼为“乔治王”,而不是“乔治五世王”,数字是后人用来区分的,他们自己可不承认这些数字。关于个人名的使用方式很丰富,下面会介绍。
接着,我们介绍一下上述的欧洲人姓名各成分与敬辞的搭配。西欧礼仪中常用的敬辞主要有三种,就是“陛下”、“殿下”、“阁下”,全部为套用翻译。
先来介绍一下“陛下”的使用。别看在中文里,陛下只不过是一个词而已,但在西欧各国的语言中……,比如英语中,大致如此:HerMajesty,HisMajesty,HisorHerMajesty,YourMajesty,ness,majesty,rMajess,哈哈……,还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包括各种人称。“陛下”在使用的时候,一般加在贵族阶级名称的后面,例如“法兰西国王陛下”,或者“国王陛下”等,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切记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国王陛下”、“兰开斯特国王陛下”,就是失礼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贵族阶级名称连用的话,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将贵族阶级名称放在前面的称呼法也有,并且这才是标准,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于书面场合,前面介绍的方法却是书口两用的。总之,“陛下”只可以用来称呼皇帝或国王本人,且不可带名称呼。
“殿下”在英语中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Monseigneur,RoyalHighness,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类似,其使用对象一般为皇族成员中,没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没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员,那些可爱的王子、公主、亲王、内亲王们(尽管亲王中有个王字,但和一般国王有着本质的不同,看外语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员也可能还有别的衔位,例如,在政府中担任公职或者在军队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现代,比如英国王子查尔斯(个人名)曾是英国空军上校,那么,那时候称呼他查尔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两个连用的话,就必须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们参军的不是很多…………,
“阁下”在英语中则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Exncy,His.26dd.Cnigness,transparency,yourlords。如何,很丰富吧,“阁下“是适用于除帝、王两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级别贵族男性的敬辞。“阁下”一般单独用,或者和家姓、贵族阶级名称二者连用,例如“阁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称场合)”、“伯爵阁下”、“莱因伯爵阁下(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波萨多夫斯基-魏纳尔伯爵阁下(家姓+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诸如此类,但切记不可以直接用。称呼中带有对方家姓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姓称号,这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如果是贵族老头子们一起出去打门球的话,介绍球友的时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对方另有衔位的话,衔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罗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称呼,下面再介绍一下其他的称呼方式。当你和对方关系非常好的时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个人名,甚至是他个人名的昵称。例如,你和托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称呼他为“托马斯”或者“汤姆”。如果对方是你封臣,你还可以称呼他的领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国国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诺森伯兰伯爵·卡尔斯,你可以称呼他为“诺森伯兰”。
欧洲贵族的姓名的称谓大致上是如此,其中一些更加细化的东西还待大家在阅读中发现,本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其实是作者也不知道了……)。
首先是关于欧洲的饮食礼仪是否烦琐的问题。薰殿还记得我们在南京吃西餐的时候俺说的那个故事吗,路易十四看到两个孙子在他的宫廷里同时使用刀叉吃牛排,于是乎很不高兴,认为他们违背礼仪,和外邦人学坏了。在当时(18世纪),法国通行的就餐礼仪依然是右手拿刀把事物切碎,左手直接抓了吃。而这些名堂是传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由嫁给路易十三的那个美第奇家的漂亮姐姐引进的。至于原来(DARKAGE),甚至有把盘子全部吃掉的事儿(别紧张,盘子本身就是面包制成),一直到15世纪,再往前数,早期的基督教绘画中,耶稣我主和他的门徒们吃饭的时候旁边是没有刀叉的。这个嘛,和见于中国公私笔记中皇帝老子吃饭固然不能比,风雅人的饭局也要考究许多啦。
意大利地区贵族的标志有的是德,有的是迪,弓长殿说的那个DEL应当就是后者吧。西班牙人很少用DELA的,似乎用堂的比较多(比如堂.吉诃德,堂.胡安等等),至于DELA嘛,法属意大利地区贵族用的人比较多,我粗略查了一下,在16世纪中叶,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的西西里总督叫做胡安.德.拉.韦加,同一时期率领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舰队的将领有个叫做保兰.德.拉.加尔第。
神职人员中少了主教(bis)呢。此外,教会中有一种在中文书籍中比较少见的荣誉阶衔叫做“蒙席”(monsignore),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平庸的翻译者同样的把这个词译成阁下。蒙席在天主教会中虽然不是主教衔,但作为一种很高的荣誉衔被教皇赏赐那些德高望重,工作认真的神甫。当然,根据传统,耶稣会啊,本笃会的头头们也都可以被称为蒙席的。
还有啊,那些见上帝去了的虔诚教徒,有可能在死后被被追封为圣人或者是真福(具体俺也不是很清楚,好象是这么说,对教会有杰出贡献者封真福品,为捍卫教会而死或者有更大贡献的封圣品,现在是由梵蒂冈的圣品部[CongreganforCausesofSaints]管这档子事儿,不知道俺这个虔诚的切支丹有没有机会被封圣呢,活活)。所以称呼他们必须是圣(SainXX,或者是XX真福。虽然封圣始于何时俺手头已经没有确切资料可供查询了,不过可以确切的说中世纪以前是没有这调调儿的,因此随耶稣殉难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是因为叛乱被砍了脑袋的若望,保禄等人被封圣时候都是本名,他们的名字在当时的罗马也都是常见名,毕竟出身卑下嘛。后来随着天主教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王公平民出于崇拜(也有出于迷信乞求保佑的心态)那些圣人,就都取和圣人(主要是耶稣十二门徒)天使,圣女一样的名字。比如常见的伯多禄(彼得),马尔谷(马可)等等,(自从犹大出卖耶稣以后,也就没有人再叫犹大了,“人从宋后少名桧”,从众心理,洋鬼子和咱们是一样的。)再往后封的圣人多了(见鬼!还是咱们中国比较好,知名的圣人不过十五,六个),自然有很多重名的了,于是只好把家姓或者出身地加到教名后面。试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沙勿略应当就是家姓,再看呢,圣人当中有方济各,方济各.撒助爵(这是后面跟家姓的),方济各.亚西西(这是后面跟出生地的)等N多个方济各,甚至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名字也是方济各(就是弗郎西斯啦)。其实这里的教名从理论上讲就是薰殿文中所说的个人名。当然,欧洲也有不信教的人依然用个人名,不过信教以后还得改名字。中国就比较复杂一点了,中国的教徒必须把教名加在姓名以前,比如说俺们中国自己选的主教北京的傅铁山大人,教名是米迦勒(a,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全名就是米迦勒.铁山.傅。如果他以后成了圣人当然不能叫圣米迦勒,这个重的就太多了,因此他有可能叫圣米迦勒.傅,或者圣.米迦勒.北京(笑)。而日本人就更郁闷了。前一阵子在教廷担任非基督教徒秘书会副秘书长的正幸殿,原来在日本的时候叫正辛尻枝,教名叫做若望.伯斯科(约翰.伯斯科),全名就是若望.伯斯科.尻枝.正幸,像这样的货真价实的二鬼子老同志,译成汉字在长度上比的过大多数欧洲人,换成罗马拼音也不输道地的日本人(同样无聊的作者啊。
薰殿说的《星界之纹章》俺只看过动画,不过却让我想到赫连勃勃同志,人家的帝国虽小,在称呼上可一点不含糊,俺好象记得他就规定过什么皇族用赫连,贵族用铁伐什么的。
在古罗马时代,一般说来,普通人除本名外,还有表明其家族或者氏族的名字,比如说像俺在QQ上以及一些银英网站上用的名字韦伯芗,其实得自于罗马帝国的皇帝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提图斯是他的本名(Praenn),佛拉维乌斯是他的氏名(nn),韦伯芗则是家族名(Cognn)。紧接着后面当皇帝的是他的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因为这个家伙是韦伯芗的长子,不管本名氏名还是族名都和他老子完全一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提图斯,不然就得叫小韦伯芗了。再看韦伯芗的小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图密善,幸亏因为他不是长子因此要另创家族名,(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不然就是三个韦伯芗了,够戗!说起图密善的家族名,乃是得自于他老妈多米提拉的绰号取的名字,现在看来好象有些滑稽,不过当时却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再说一说共和时代的西庇阿家族,据俺所知有名气的一共有5个(都叫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在西班牙阵亡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以及他的弟弟尼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巴布利阿斯的儿子,征服新迦太基并击败汉尼拔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他的儿子(?),同样名为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的小西庇阿。尼阿斯的儿子,被称为“最好的人”的西庇阿.那西卡。此外,杰出人物因其所立的功勋还有别名,比如三个巴布利阿斯中的后两个,就都因为征服迦太基而被冠以“阿非利加那”的别名。
当然,还有更邪门的家伙,比如俺最近在写一篇有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政策的文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个家伙的全名和一般体例不同,叫做GaiusAursValeriusDanus,俺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Gaius是本名,Valerius是氏名,Danus是家族名,至于Aurs,研究罗马史的朋友应当注意到他的父母原来是一个罗马元老阿努利乌斯家的奴隶,这个名字,会不会是作为一种出身的标志呢,如果真这样,那还不得不佩服罗马人的恶趣味了。
至于尊称,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屁精(尤其是东方化的罗马人)实在有够无聊,一开始对皇帝称元首(rator),普林西比(译名懒的找了),屋大维翘了以后提比略用“奥古斯都”称号,利维亚用“奥古斯塔”称号,曾经有人为屋大维上尊号“主人(dnus),不过虚伪的他没有接受,后来仍然为那些不自量力的皇帝们所采用了。君士坦丁时代的文书上充斥着真诚的阁下,庄严的阁下,高超的阁下,高越的阁下,崇高和绝妙的伟大的阁下,辉煌和雄伟的大人阁下等等恶心的字眼。到了拜占庭时代连希腊语也受到污染,廷臣将Sobastos(奥古斯都)和Arator(皇帝)合成为读音响亮的Sebasrator这个词,还有主公(Panhypersebastos),圣上(Prsbstos)等等各种新奇的名目。至于大臣和小恺撒的尊称什么,俺懒得做系统介绍了(众人:本来就是对薰殿大作的补充,你这么多废话干什么!),有兴趣的朋友买套吉本大人的[罗马帝国衰亡史](64块)慢慢研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