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政府制度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2/2)
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学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搏士等。
硕士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代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