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清歌莫断肠3(2/2)
男人就这样站在她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她。他终于开了口,嗓子近乎于沙哑。
“我教你骑马……你便用我教你的马术,离开我?”
杨清一一直隐忍着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眼前的这个人,是这整个天下的皇帝,是大明的天子啊。
在她离开的那一日,年仅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终于登上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他胆怯着却也自信着。
他步步为营,一举铲除残害东林党人、危害朝政、惑乱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一等人,他是成熟卓越的政治家,他以为这是大明复兴的起点;然而天灾不断,各地农民起义春风吹又生,清军入侵难以分身抵抗。
国库空虚,人人自危的时代,他只好拆东墙补西墙。
他也胆战心惊,他也惊心动魄。
气数尽矣。
十七年的续命。
李自成攻入北京,直逼紫禁城。
最后的那个夜晚,他跑到前殿亲自击钟欲召集百官,然而无一人赶来;他用剑指着长平公主,问她“汝何故生于帝王家?”;他最后登上曾经热闹无限的煤山,身边竟然只有一名太监相随。
那个韬光养晦、无处施才的信王。
那个至死也不肯将辽东铁骑调入关内守卫北京,只为遵守祖训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崇祯。
那个最后以血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的崇祯帝。
然而更是曾经用着再神情不过的字眼,在她耳边温柔地诉说着的朱由检啊。
--------------------------------------
然而我也笑了,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诉他:“我想见他。现在就想见他。我很清醒。我一直都很清醒。”
他看着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却是低沉而坚定地说:“好。”他扶着我站起来,“把衣服换好,小心着凉了。”就如同是以前他每一次带着我出去疯一样,可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唐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痛心地看他,“就算你如何再想,大势已去,气数已尽,更是难为。”
我将书塞回原来的书架,二十八本明史由此变得完整,透着历史的厚重,淡黄色的史书透着些许威严,夕阳的余晖照在上面,明亮与幽暗的黄色一瞬间融为一体,发出耀眼的光芒,几乎将人吞噬。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