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生代导演的困境(2/2)
八九十年代的大小城市里有很多真正的文艺青年,严肃地谈论西方的诗歌和文学,严肃地追求着西方的艺术。
好像立春中的王彩玲,就是他们的群像,有趣的是,王彩玲学的是歌剧。
第五代导演经历过文革时期,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张口闭嘴都是哈姆雷特,或者唐吉诃德。
他们那批导演,包括那批演员,都是在西方戏剧的浸淫中热爱上电影和艺术的。
他们被历史耽误过,可耽误时也没忘记看禁书看毒草,看的却是罪与罚,红与黑,基督山伯爵云云。
所以当第五代们有钱了就开始疯狂拥抱自己想要追求的艺术之美。
我要拍中国的荷马史诗!我要拍中国的哈姆雷特!我要拍中国的巴黎圣母院!
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中国式历史大片。
我们现在不买第五代导演的票,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文化断层了,里面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比如你骂陈凯歌《无极》里,十万大军为了看一下张柏芝撩衣服而不打仗,简直傻逼到不行。
而第五代导演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极致的美学概念,这并非是艺术上的美,而是文化概念上美学的追求。
为了花,为了美人,什么都可以为之去死。
这么一说,仿佛这种美就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了。
而第六代导演无疑没有第五代那么幸运了。
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压抑到了极致,其中以贾樟柯娄烨为代表,如同张艺谋之于第五代导演一般。
他们大多具有学院派的背景,不是中戏就是北影。
早期拍的电影大多深深烙下了诸如“违规”、“地下”、“晦涩”、“反叛”、“边缘”、“探索”等标签。
他们是一群新时代新世纪迷茫的导演,他们知道这个国家在迎来改革开放后,并不像表面那么光鲜亮丽,所以他们把灰暗的一面拿出来,掏心窝子的给你看。
可惜国人并不买账,市场也不买帐,也就导致了他们只能带着自己作品去国外寻找市场的事情。
你以为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三大电影节真的只是意义上的电影节吗?
不是的,事实上如果你的影片真的获奖,等同于度了层金,无疑会让你的电影即使在国内不吃香,在国外却依旧可以发行,且风生水起。
可惜在国内03年政策改革后,再也不允许导演私自前往国外参加任何电影节,而这次政策的颁布,也直接导致了国内新生代导演一下子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也就是於歌现在面临岩井俊二反问的尴尬境地。
你自己都没拍明白。
你玩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