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一个神对我说(1/2)
按照洛桑的安排,张浩天来到日喀则市对刚刚通上自来水的居民小区进行采访,这也是他离开西藏自己最为关注的一次采访。由于去胡坤家,亲眼看见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张浩天随后进行了专题报道,又向市政府多次建议和呼吁,持续跟踪和连续报道,终于在多方努力下,把城市改造项目列入建设工程,今天就要看到成果了,他迫不及待地赶去采访。
他先来到自来水厂采访。一个操着浓浓上海口音的技术员领他来到厂房参观,说:“过去整个日喀则市仅有一个小型自来水厂,生产出的水还不达标,根本不能满足一个城市的基本需求,许多人还去河里取水,没想到他们就这样坚持了这么多年。”
张浩天问:“西藏地处高原,到处是冰川河流,水质清纯,人类活动又少,为什么水还要经过水厂处理后才能饮用?”
技术员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是这么简单的,看起来很纯净的水,但不一定适合人饮用。比如,人畜共饮一个水源,水就会受到污染。加上水的硬度、矿物离子的数量不达标,水中的有害成分以及在输送过程中机器油污、管道锈蚀的二次污染,人喝了是会生病的。”
张浩天点点头,问:“这些设备都是最好的?”
“我们用的所有设备和材料都是国内一流的,这项工程原计划投资二千多万元,实际上增加了一倍。从施工建设到投入使用只用了短短十一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质量之高都是我们厂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张浩天摸了摸崭新的水泵,又看了看粗大的输水管,说:“听说你们还铺设了十五公里的城市下水管道。今后市区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会得到很大改观啊!”
“现在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都用上了我们厂的自来水,凡是五保户和特困户,我们一律免费供应,这些费用都由我们厂家来承担。”技术员面带微笑。
“你们不光投入巨额资金和设备,还带来了新技术,免费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日喀则人民感谢你们啊!”张浩天说。
“水厂可满足日喀则未来二十年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我们还充分考虑到城市规模和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经济在发展,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你们考虑得很长远啊!”
“是要用发展的有眼光看世界啊!”技术员说。
从自来水厂出来,张浩天在居委会主任的陪同下刚走进社区,就听见居民奔走相告:“来水了,来水了。”居民立刻回到家中打开水龙头,把盆盆罐罐放在哗哗流淌的水管下,蓄完了自家的水又跑到邻居家帮忙,分享着有水的喜悦。
他们来到一户居民家,看见女主人正手忙脚乱地指挥着自己的孩子翻出所有能盛水的器具蓄水。张浩天向她解释:“通了自来水,随时都会有水流出来,再不用蓄水了。”女主人毫不理会,依然和她一群孩子跑进跑出,直到水桶、铁锅、锅盆、塑料桶全部装满了水,再也找不到可盛水的工具,一家人才停下来,心满意足地看着居委会主任和张浩天。
张浩天正要问她此时的心情,女主人又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拿起一个铜勺舀出一瓢水尝了一口,舔了舔舌头,笑了一下,又舀出一瓢水逐个喂给大大小小的孩子。孩子们的表情和她惊人的一致。一个调皮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又跑去拧开水龙头,好奇地看着水“哗哗”流出来,其他孩子也奔过去开开关关,不亦乐乎。女主人见流出的水转瞬即逝,大惑不解。她四处看看,又弯腰在地下摸了摸。孩子们也顺着水流的方向追寻到院外,左瞧右看,一家人的样子既滑稽又好笑。
居委会主任哈哈大笑起来,指着白色上水管和灰色下水管,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来龙去脉。张浩天也打开水管给他们讲其中的原理,一遍遍示范给他们看。可等张浩天他们离开时,她还倚在门边和她的孩子咬着手指头遐想。
张浩天又来到一个藏族大爷家。院内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太阳灶把一壶刚从自来水管接来的水烧得“嗡嗡”响。老人正和孙女抬水浇花,见张浩天背着相机走过来,就指着红色塑料桶里的自来水不停念叨“上海”。
主任告诉张浩天,当大家知道是上海自来水厂帮助我们用上自来水后,每个人都记住了这个城市的名字。老人说:“自己就爱养花弄草,可是过去需要到井边去抬水,吃饭洗衣都舍不得用水,哪还舍得给花浇水。浇一次花要费不少力气,基本上是全家总动员。现在用水方便了,准备再多养些花,把院子都种满花花草草。”
张浩天在盛开的格桑花前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大爷又拉着张浩天来到院子外一口深井旁,执意要在这留影纪念。他说:“没有自来水之前,周围几里远的居民都要到这里打水,每天早上天不亮,人们就背着水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冬天井边结了冰,又湿又滑,不小心就会滑到井下去,有的还在这里摔断了腿……”
主任接着他的话说:“家中有劳力的还可以到井边打水,没有办法的就只能就近到河里取水,不方便又不卫生。”
老人说:“我家地势低,过去,一下雨污水就倒灌进来,门都出不了,我们只好抬土来垫,可没多久又被水冲平了。”
张浩天环视着整齐的街道和干净的小区,想起过去在污水横流的街道艰难行走的情形,笑了起来:“这下好了,排出的污水都顺着地下管道流走了,再也不用发愁了。”
大爷说:“用上了自来水,吃上了干净水,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来了!”
张浩天为自己这么多年始终坚持最初的理想目标,做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记者,矢志不移地奉行职业精神感到欣慰。
从自来水厂出来,张浩天看时间还早,就对洛布顿珠说想在离开西藏之前,去看看尼木大桥上的同学胡坤。
洛布顿珠说:“就是那个一直在修路架桥的胡坤啊,我见过我见过!”然后又神秘地说:“我本来想去甜茶馆喝茶的,但是,一个神对我说,必须去江边转一圈!”
张浩天不可思议,问:“一个神对你说?”
洛布顿珠说:“快走!”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车终于开到了尼木大桥,远远看见几个桥墩立在雅鲁藏布江宽阔的河面上,东边一侧已有部分桥面延伸到了江中,辉映着夕阳的光芒。一切都那么美好宁静,没有什么可疑的啊?张浩天探头向大桥方向张望,寻找胡坤的身影。这时,见七八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沿着公路朝他们奔来,有人指着奔腾的江水又喊又叫,神情十分慌张。
张浩天立刻喊洛布顿珠停车。他跳下车走到江边,看见一个人抱着一块硕大的胶版随波逐流,几次想划到岸边又被江水冲走,体力渐渐不支。张浩天朝下游看了看,发现不远有一处沙洲,便朝水中的人大喊:“不要急,再往下飘三十米有一个浅滩,一定要想法在那里靠岸。”说完,一边脱衣服一边跟着水中的人影跑。
待那人接近,张浩天抢先跳下水中扑上去,紧紧抓住了他的衣服。那人的速度立刻慢下来,但随着惯性还是带着张浩天继续漂流了一段,胶版不断撞击着那个人的脸和头。前面十多米远的狭窄地带布满了礁石,如果撞上去,后果不堪设想。张浩天大声喊:“把板子扔掉。”那人早已体力不支,但是听了张浩天的话,不但不松手反倒抓得更紧了。张浩天只能死死抓住他再次寻找机会,当一个大浪把他推向岸边时,张浩天立刻伸手抓住一块岩石,这才脱离了湍急的主河道。赶来的工人把他俩拖上了岸。
工人们喊着“胡工”,七手八脚地对救上来的人慌乱施救。张浩天扭头一看,地上躺着的人果然是胡坤,便挣扎着站起来,把已有些虚脱的胡坤拉到斜坡上,用力拍打着他的后背。不一会胡坤吐了几口水看着周围的人,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洛布顿珠把张浩天刚才扔在路边的衣服拿来给他披上。张浩天拉下来盖在胡坤身上。慢慢恢复神志的胡坤坐起来,看着身边湿漉漉的张浩天,有气无力地说:“不是在做梦吧,你怎么来了?”
工人七嘴八舌说起来:
“要不是他跳下去一把抓住你,你早就去找马克思了。”
“我眼睁睁看着,就差两秒钟你就被江水卷走了。”
“我们也想跳下去救你,可没一个会水的,只能顺着水跑。”
胡坤抓住张浩天的手说:“你专门从拉萨跑来救我?”
张浩天看着洛布顿珠,惊讶不已。
洛布顿珠第一次和张浩天去日喀则就见过胡坤,看见他在修涵洞就很感动,在草原送给宋建华一把藏刀时,也想给胡坤一把,可后来迟迟没有找到好工匠就放弃了,今天早上听见张浩天说要来看胡坤,也很想来见见他,“神对我说”只是他的即兴发挥,没想到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此时,洛布顿珠顺水推舟,说:“今天,我们就是接到了神的旨意才来救你的。我们马不停蹄地跑来,刚走到这就发现了你!”
工人听了他的话,添油加醋,说:
“西藏这个地方就是神,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
“一定是天神显灵了,通知了一个会游泳的赶来救你。”
“不差毫分刚刚赶到,都是神安排的。”
胡坤问张浩天:“你真的听到了神的召唤?”
张浩天说:“我有那么神吗?我就不明白,命都快没有了,你还死死抱住这块破板子干啥?”
工人们又说开了:
“他就是为了抢这块模板才跳进江里的。”
“为了捞这块模板他连命都不要了,你还让他松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