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2)
想到这里王文乐也心安了,很快的就打起了呼噜,睡着了……
南京,大明王朝的首都和中枢,虽已三更,御书房中朱棣毫无倦意地听着王忠念道:“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逝世;太祖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沐英逝世……四皇子朱高爔逝世……”
“停……王忠将地图放到书案上,扶我起来走走。”
朱棣,起身在房中慢慢踱步,片刻之后,又回到书案后坐下,示意王忠打开地图,王忠唤来两个随侍,将地图在朱棣面前缓缓打开。
看着交趾地图,朱棣首先找到了清化府清化州,这里是黎利即将反叛的地方,往南依次是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新平府和升华府。地势平坦而狭长,最窄处大约只有百里余宽。再看北面,多山地、丘陵,河道。朱棣久经沙场,仅通过对地势的分析就可得出结论,若黎利反叛事成可进州府,若事败只要占据地利之势,退往大山之中继续积蓄力量,蛰伏待机,伺机而动,试问朝廷和官府如之奈何?
朱棣伸手接过王忠递过来的参茶,静静地看着地图,慢慢地喝着参茶,脑中思索着太祖朱元璋托梦给王文乐的平叛之法……
翌日,朱棣早朝之后前往庆寿寺看望少师姚广孝。
“少师,昨日郑和差人送来密奏,朕心中犹豫不定,今日特来请少师为朕解惑”说完示意王忠将抄录部分内容的折子,递给姚广孝。
姚广孝打开王忠递过来的折子,仔细的看了起来。
“咦~阿弥陀佛……”
“嗯~阿弥陀佛……”
姚广孝缓缓地合上折子,闭上眼睛,片刻之后说道:“阿弥陀佛,皇上恕罪,老衲着了相了……皇上心中早有计较,待到明年自然一切真相大白,皇上只需提前准备而已;老衲之所以着了相是因为郑和这只船队以奇兵出演州府和乂安府是前无古人的想法。深谙《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之道,若按此法部署,皇上身在紫禁城仍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交趾之乱可平矣。
汉武帝曾经说过:'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宜往。'如此,若将大海喻作草原和沙漠,海外诸国可视为鞑靼和瓦剌等诸部落,郑和的水师则可视为我大明王朝的一只精锐的骑兵部队游弋于草原之中保护我大明南疆。若大航海后继无人,假以时日,彼强我弱之势渐成,若南洋诸国出现类似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雄主而整合。则南有南洋诸国,北有鞑靼和瓦剌,东有倭寇,如此形成几面夹击之势,形如而恶于前宋,我大明将处处被动防守,将士疲于奔命,最终将国力耗尽,其结果不言而喻,则我大明危矣!
老衲今年八十已有三,行将就木,今见太祖托梦,并授予后进解决之法,其法之运用是前无古人之精妙绝伦,老衲有感而发,便与皇上说几句心里话。皇上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自登基以来,所做之大事皆是惊世骇俗之举,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自有后人评说,但是老衲可以确定,自贞观之治之后唯有永乐盛世可与之比肩而立,皇上实乃是千古一帝也;然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皆为仁爱淳厚的未来守成之主,老衲相信皇上万年之后,此二人必将息兵养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届时我大明朝将重开大汉朝之时'文景之治'的局面。
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皇上已经二次亲征漠北,今后平漠北仍是我大明的首要军事国策,因此皇上会不遗余力的远征或亲征漠北多次直至消除祸患。然今日老衲突然茅塞顿开,这漠北乃是苦寒之地,胜而所获之地或丢弃或赐予投降的漠北诸部落。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久之必反。本以为是疥藓之疾,接受r教之教化,成为我汉族之顺民,然此为一厢情愿罢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元灭宋时,我汉人几近被屠杀殆尽,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可明得失。从历史和全局来看,皇上不可有一战定漠北之想,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与漠北的征战将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持续之战。
但在北方我大明有长城和边镇设重兵所倚,而我大明仍有漫长的海疆,我朝自太祖以来海上倭寇袭扰我大明时有发生,乃至于太祖颁布《禁海令》片板不许下海。目的不言而喻,但收效甚微。直至皇上派遣郑和下西洋之后,我大明南洋海疆之海盗才被诛灭殆尽,慑于此南洋诸国无不称臣纳贡。由此看来,若是我大明由北及南有几支水师巡弋于海上,可保我大明海疆万无一失。并可查明来犯之海盗国籍,直接向该国问罪。若我大明无一支能征善战的的水师,则只能于陆地之上被动防御,疲于奔命,倭寇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退回海上,如之奈何?沿海处处都要设重兵防守,极大的消耗了我大明的国力,假以时日若倭寇势成万余人,今日劫掠一处,他日再劫掠一处,如入无人之境,我大明一卫是五千六百人,试问届时我大明为防这万余人的倭寇每处要设几卫方可安然无忧?老衲可以确定待倭寇势成之日就是我大明国力衰弱之时。不说其它,仅人吃马嚼一项就可以吃穷我大明,届时缺粮少饷不战自乱,如之奈何?
然自郑和下西洋以来,朝中大臣已多次上书要求皇上'遵祖训、废船队、绝海洋'实则是无知与短视的自戕行为。一叶知秋,昔日如此,当下如此,他日仍是如此,此中之多艰皇上自知,也唯有皇上可以顶住群臣进谏的压力,他日之后老衲认为郑和之后将再无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