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如来解惑(1/2)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
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若不得大乘法的见道功德,而言修学成佛之道,都属自我安慰之言,并无实质。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
这里导师明白的开示:首先要确立断我见的目标,然后才是证得大乘见道,如此才能成为实义菩萨。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了解这样的次第后,如实而行,对我们而言,断我见是首要目标,一切精力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而行,只有真实断除我见后,再迈向见道位,如此才是正确的次第,否则空有弘愿,也只是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因而断我见是一切时、一切境都应该努力去做的。
目前对于更多处于资粮位的佛子来说,广泛的积累福德资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但如何积累福德以及如何让所积累的福德成为求道乃至证道的增上缘,这里面道理很深。
当年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自己修建庙宇广供僧众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言无有功德。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
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正法,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机会参加禅三?请反思,这样的观念是和道相应的吗?这样的行为和世间做买卖有什么差别?都是以表面的结果为导向,以为人多就是在弘法,法仅仅看人数吗?他人学习正法是因为我自己的庄严而摄受走入吗?其实是世尊正法自身的威德力,是导师广博的智慧慈悲摄受,是其过去生所种善根成熟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这其中哪里有我们自己什么事,我们最多只是一点表面的增上缘,仅仅如此而已,也真的就如此而已。
在弘法乃至护法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返观自己的心态,有时候真是自己获得了很大的功德受用,而对那些尚在迷惑中的佛子心生慈悲救度?还是因为无法安定自己的身心,一定要找一个外缘,以使自己一直处于对外忙碌中,觉得是在弘法护法而觉得安心?这里面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解脱的受用分享,完全是无我利他;后者是以此外缘,逃避自己的内心,以此方式来建立自我存在的感觉,完全是落于我见烦恼中。随着自心向外攀缘的习气而行,这种攀缘带来的只有贪爱,而一旦升起贪爱之心,就想一直保有这层关系,只有攀缘才能带来一种内心假有的安全感,但很快出现担心失去的焦虑,又生起想再攀缘其他人事物的念头,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越攀缘也就是越攀缘。如此长期处在不安、焦虑和恐惧之中,对自己身心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自我为自己建立的牢笼。如此保持这样的染心去弘法护持,于人于己又真有怎样的利益?这种心态和晚上看电视无聊,一直拼命选台,折腾一宿打发时间,从心态本质上有多少区别?为什么不安住在现观自心到处易动攀缘的境界上,自己观察,看看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狂乱背后的力量来自哪里?自己痛苦不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所以不妨找个时间来独处,因为我们太相信自己大脑里的思维,太容易随着种种妄念乃至外界的刺激而易动,只要一有时间的空白,我们就立刻想做出种种举措或煲电话粥、或看电视、或听音乐、或上网到处浏览,以此来给予填补,很少能接受和面对自己,接受无所事事的当下,似乎沉默和安静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和不安,以此来给予填补,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存在,而不是做。
譬如在法义辨证时,有些同修往往只在意自己说了什么,完全忘记和忽略自己说话语气和心态,以为说的是正法,真理就在握。其实交流过程中,对方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态度,若你一上来就把对方至于敌对立场,试想对方如何能接受你的建言?而你的状态也让他感知到原来学习正法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斗争性,原来你不是来救度,而是来批判,而是以法来证明自己对而别人错,使正法因个人的染污而变色,如此传递出去的法还是正法吗?这样的方式还能摄众吗?
说话的语气和心态往往是你末那的表现,嘴上说的往往只是意识层面的知识而已,若心口不一,其实正法并没有成为你的存在,只是你的谈资而已,并没有彻底在你生命中起到变化,这样的状态表示自己没有获得真实利益,自己的末那尚没有得以少分转净,自己还在烦恼中,以这样的状态来弘法乃至救度众生,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而在不能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又心生恨意,埋怨对方福德因缘很差。确实,在你自身还没有走向改变前,你能带给周遭怎样好的福德因缘?
道只在心中!
譬如共修过程中,大家很沉醉于口头的善巧,自己又说出怎样的法义,而全然没有返观到自身的种种习气是否有转变,自己急躁的心态是否有变得安祥,自己是否能更多的自然生起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说法时,是否有彰显自身修行很好的用意;请教他人问题时,是否只是为了要对方完全认同自己的观点,而并非是真心的讨教。如此林林种种无非是不离我见而行。怀着这样心态在共修,最后的结果能导致断我见吗?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增长我执、我见、我慢。如此修行不仅是浪费自己的光阴,也是对正法的伤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