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功成身退(2/2)
建文24年8月,编书的相关人手材料都已经就绪,众大臣也开始了百科全书的编撰。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就是解缙此人,此人才学甚高,深受建文帝与太子允文的看重,所以这次编撰也是以他作主力。
建文25年4月,徐羿对全国军队朝廷了改编,放弃了明代的军队体系,采用了后世的班、排、连、营、团、旅、师、集团军。其中旅一般直属于集团军,集团军是由以前的军改编而成,和前述的集团军不同,各级编制和机构的军事领导为班长、连长……师长、集团军司令、军区司令等,其中班长不是军官,连以上各级编制和机构的政工领导为指导员(连)、教导员(营)、政委(团以上)等。
相应的现在军官的职务等级区别为正、副大军区级,正、副军级,正师级,副师(正旅)级,正团(副旅)级,正、副营级,正、副连级和排级。正大军区:上将、中将;副大军区:中将、少将;正军:少将、中将;副军:少将、大校;正师:大校、少将;副师(正旅):上校、大校;正团(副旅):上校、中校;副团:中校、少校;正营:少校、中校;副营:上尉、少校;正连:上尉、中尉;副连:中尉、上尉;排:少尉、中尉。
建文25年3月,徐羿率领20万大军,出征草原,经过5个月的厮杀与追击,终于灭掉了北元蒙古余孽,建立了堪比开国的大军功。之后,徐羿派人在草原上建立城池,积极移民,把牧场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建文25年9月,大明的水师分成北洋与南洋两支舰队,开始围剿海上的海盗,顺便还把高丽、倭国、安南、台湾、琉球、吕宋等地区打了下来,并成为了大明的国土,至此,徐羿的功勋已经堪比大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而朝廷也再没有一个人敢反对他,即使是建文帝与太子朱允文都不敢挑战徐羿的权威。
接下来的两年,大明虽然迎来了经济的腾飞,人文的大发展,但却也没有停止对外的扩张。徐羿先是在高原上训练人才,一年后,收服了只是名义上归附大明的乌思藏诸部、索力把里、以及不服教化的贴木儿帝国、钦寨汗国,向南甚至打到了莫卧儿帝国边境,要不是因为大明的人口太少,打下太多的土地也无人占领,徐羿还不会停下扩张的步伐。
建文27年6月,徐羿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学校,培养学生,推行新的教材,虽然也还是以儒学为主,但却包含了必考科目: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等科目。
虽然也受到了一些阻力,但在徐羿这位超越了帝王的权臣的威胁下,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正面反抗徐羿的行为。
建文29年4月,建文帝已经74岁了,但还依然健在,徐羿做到了保证他活再活过10年的承诺。而这一年,也是徐羿答应的还政之年,当年的方孝孺已经不在了,著书的解缙也不在了,刘克成也告老了,而张人凤却是坐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雷彬也做到了兵部尚书的地位。
建文29年8月初,《建文大典》终于完成,天下文人欢欣鼓舞,徐羿的功劳薄上又添加了一笔。8月中旬,徐羿正式向建文帝移交权利,并开始淡出中枢,而建文帝非常感慨徐羿的诚信与坚守本心,对徐羿是百般挽留,而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徐羿本就没想过把持朝政,也没想过要推翻朱家王朝,他只是为了功德而已。
临走的那天,建文帝、朱允文、新首辅张人凤、兵部尚书雷彬、新任工部尚书秦渊等百官,京城百姓十里长街送徐羿离开。看到那些关切的人群,那些爱戴他的人群,徐羿心中满满的都是感动,也终于体会到那种万民敬仰的感觉。
徐羿虽然辞官归隐了,他的事迹却是被人们一代又一代的留传了下来,而人们为了纪念他,还修了许多的生祠与雕像,并镌刻了徐羿的功绩与贡献,真正做到了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