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盛夏暑夜,凉友良人凉诗好作伴。(2/2)
“万岁,姑且把此宫想象成王维的竹里馆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臣妾还认为唐人姚合的销暑诗也吸引人呢,您听: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荫中。”
煦帝听得十分陶醉,仿佛已经融入前人的度夏生活,但他跟喜欢白居易的风格,忙问:“爱妃,白居易写过吗?”
文妃连忙翻阅起来,欣喜大叫道:“有有有,万岁太幸福了,想着什么就来什么,好有趣的率真诗句: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还有,我们一定要学习白居易的‘独门绝技’,那就是在冥想中‘心静自然凉’。”
“快,快念来听听。”煦帝对这种高雅至极的避暑态度饶有兴致。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我还喜欢离我朝不远的梅尧臣的避暑诗。”
“与苏舜钦、欧阳修齐名的梅尧臣吗?”
“正是,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品着诗,品着诗中的茶,煦帝越听越来劲儿,竟然不想马上睡去,他执意要文妃讲个故事,文妃也只好听从。她想,哎,男人永远长不大似的,姑且是为福庆公主讲的吧,她耐住性子,翻开《大宋典故》,柔声讲述道—
在一次进士考试时,梅尧臣担任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之语,他阅卷后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询问道:“这出自何书?”梅尧臣说:“为何需要出处。”欧阳修认为只是众人偶尔忘记了出处,但也颇惊苏轼之才。但是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写,但为了避嫌,于是将此卷取为第二。等到揭榜时,欧阳修见到苏轼的姓名,开始时对梅尧臣说:“他所写的一定有依据,遗憾我们这些人不能记得了。”等到苏轼拜访感谢欧阳修时,欧阳修询问其试卷内容出处,苏轼说出了与梅尧臣相同的回答:“为何需要出处。”欧阳修赏识其性格之豪迈,感叹其纵横之天才!
“世上竟有此等奇事,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应改为‘天才所思完全相合’,此二奇才,从古至今无出其右’。”
“幸好,万岁和本妃,也是不偏不倚地爱上了对方。”帝妃二人畅笑不已。
“朕还是热!”
“好,本妃为您取名为‘凉人’、‘冷树’,将寝宫名改为‘冷艳’、‘沁凉’、‘水心’‘烟雨楼’和‘万树园’。”
“再‘万树园’,朕也是你第一棵玉树。”言罢,美罢,煦帝暑意顿消。
一阵灿烂的云,一番肆意的雨,早化作一行行滚烫的热汗,煦帝坏笑着调侃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实在是偏颇得厉害。依朕来看,今天又成了‘冰肌玉骨,绝非清凉无汗’,倘若你我二人,换作两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仙女,遑论幸福哉!”文妃在煦帝火热的情话中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