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永世帝唐 > 第三百二十五章:儒学无用

第三百二十五章:儒学无用(2/2)

目录
好书推荐: 漫威之速度与激情 寒门利器 暴风城的劣名牧师 亘古灵武 未来科技供应商 魔幻世界里的精神分析师 大宋文妃 我的命运冠位系统 神火凌天 无限之丧尸召唤师

虽然这事儿是窦轨先斩后奏的,但李世民依然重用他,并在他死后追赠为并州都督。

韦云起的白白死掉,就可见韦氏当时在朝堂上的力量有多薄弱了。

在殷清风看来,韦云起身上有民族英雄的光环,他自然不能坐看悲剧发生。上次向

李世民汇报时,趁机谏议李世民把韦云起调离窦轨的身边,以免悲剧发生。

在润下院里向其他人介绍完韦文宗后,殷清风说道:“韦氏族人出发前,先到本侯

嫡母和阿姐这里进行培训,毕竟他们大多没有从商的经验;吴国公夫人单部长主管

人事,你那些族人的名单将交给她留档。

任云山部长负责后勤,以后各地的书籍将由他派人运送到各地。你那些族人要签写

一份签收单据;任云达部长负责刊印,你那些族人认为哪些书籍需要加印,都要交

给他来处理。

各地书铺最初先贩卖书籍,等各地瓷窑建成后,会将文房的瓷器运到各书铺贩卖。

瓷器的收益不属于韦氏的,但韦氏可因此而获得其他的收益,比如纸张和毛笔。

你的族人到了各地后,除了购置商铺外,还要招募工匠建起造纸作坊;巴蜀盛产各

类竹子,以后那里会建起规模很大的制笔作坊。”

招待了韦文宗一顿午饭后,殷清风要赶去东宫,那里还有一场小小的硬仗要打。

李世民的书房里,殷清风行礼道:“晚辈殷清风拜见李先生、陆先生、颜舅父。”

李纲和陆德明的年纪都在七十开外,他俩只是点了两下头作为回礼。颜相时与殷清

风见过面,又是姻亲关系,他微笑的说道:“我等本以为自家子弟最多输上一两

场,没想到”

李世民在旁边说道:“你阿弟已经与他们比试过了。”

瞧李世民的嘚瑟样儿,以及颜相时没说完的话,殷清风就知道李承乾几乎是以完胜

的姿态赢得比试。他倒很想问问都比试什么了,但看李纲和陆德明的表情,他还是

忍住没问。

不知道陆德明是年老体衰,还是他对殷清风有情绪,他低沉的说道:“殷侯为何要

设立课间休息?”

殷清风还以为他们会先问起呢,没想到首先问的却是课间休息。要不是他

备足了功课,弄不好还真会被问倒。

“世人以七情六欲来统称人之欲念。欲念也可以称之为天性。”

陆德明等人没想到殷清风会以七情六欲来破题,俱是一愣。

“孩童也是人,他们也有欲念。晚辈以为,孩童的欲念或天性之一是贪玩。”

“这是承题了?”三人不约而同的想到。“那么,起讲又是什么呢?”

“贪玩的表现就是不会安稳久坐。若父母长辈或师长强行让他们久坐读书,便是违

背孩童的天性。”

孟子在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可欲之谓善”。

他认为“可欲”的才是“善”的,既,能满足人的**的才是善的。“欲”不仅不是负面

的东西,而且是跟“善”联系在一起的。这等于是间接地肯定了“欲”是善的。

既然“欲”是“性”的属性,“性”是善的,“欲”当然也应该是善的。按照这个逻辑再向

前推论一步,如果说“善”代表“天理”的话,那么“人欲”也就是“天理”了。

可以满足“人欲”的,就是符合“天理”的。天理是不可违背不可压制的、要“行天理”

而不主张“灭人欲”。

殷清风言论是把孩童的贪玩视为天性、视为“人欲”,他设立课间休息,让孩童去玩

耍一会儿,就是顺应天理。

陆德明仨人各自沉思,整理殷清风那些话的逻辑关系。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孩童难以安稳久坐,那就是因为缺少定力,作为读书人如果

没有定力,岂能获得足够的学识。所以,他们在教导孩童时,就让他们长时间的坐

在那里读书写字。

晚辈认为,这是在扼杀孩童的天性!这是那些长辈和师长不懂得什么是“道欲”什么

是“节欲”的结果!”

先秦儒家的共识是:“欲”是人性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也就是说“欲”和“性”是不可分

的,离开了“欲”的“性”就是抽象空洞的,而有了“欲”的“性”才是鲜活生动的。

荀子把“欲”叫做“性之具”:“欲不可去,性之具也”。人的“性”要得到实现,就必须

通过“性之具”,这个“性之具”就是“欲”。荀子一派持“性恶论”,主张“化性起伪”,

改善人性。

既然“欲”是“性之具”,如果完全放纵人欲,就会出现“**生而礼义文理亡”的结果。

但是荀子又反复强调“欲不可去”,“欲”是“情之所必不免”;他认识到不管怎样“化

性起伪”,这个“欲”终究是去不掉的。所以荀子提出了“道欲”和适当“节欲”的主张。

殷清风也不想引经数典,可这时代就是这个臭毛病,不管说什么都往古人的典籍上

扯,尤其是先秦的典籍。他如果只说一句“劳逸结合”,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这,

也是他事先要做功课的原因。

沉默了好久,陆德明发问了,“听太子言,殷侯想要皇子们躬耕?这又是为何?”

殷清风就知道这个问题跑不了,“中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

中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晚辈总结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解读就是学以致用、以及,以实践来证明所学的真伪。”

李纲脸上显出怒色,“吾观殷侯所著之与俱符合至圣先师之教

导,现在为何又有真伪之言?”

殷清风说道:“三代以来,上至帝王、先贤,下至普通庶民,俱认为“农为国本”。

请问,儒家先贤们的典籍里,可有教导庶民如何稼穑吗?是至圣先师鄙视农人还是

他们认为“农非国本”?还是他们认为百姓不用劳作,只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天下

就是太平盛世了?”

李纲和陆德明各自想要解释,但最终还是闭口不言。这话没法解释啊。

如果辩论说,孔孟圣师都认为“农为国本”,可典籍里的确没有教导庶民如何耕种稼

穑啊。而且,他们也清楚,最初的四民论里说士农工商俱是国之柱石,到了汉朝独

尊儒术之后,“士”早已开始独视自己为国之柱石,其他皆为卑贱了。

不管他们怎么解释,最终都难以掩盖在“农为国本”这个问题上,儒家都是坐而论

道,对农业这个国本没有任何助力和益处。

“大唐依然以农为国本,中山王将来要治理天下,若是不知农民之疾苦,如何制定

体恤百姓之律法?只靠书中的仁义之言吗?若是仁义有用,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朝

代?罢黜百家之后,汉朝永世长存了吗?

在晚辈看来,儒只是世间大道之一,而非所有!”

虽然此时的思想体系是由儒学佛学玄学组成,但这三位可都是儒学的门徒,听了殷

清风那句“儒只是世间大道之一,而非所有!”,他们的脸皮都禁不住的抽搐了几

下。虽然这句话诛心,可他们的道德又不允许他们昧着良心狡辩。

如果他们说,帝王只要驭御好陛下之臣,让他们去做就可以了。可儒家的理论是儒

家门徒也不知道该如何稼穑啊;他们也不能说,帝王不需要懂得如何耕犁如何灌

溉,到时候只要收上农税就好了。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有俗语:富不过三代。为何五世而斩?为何

富不过三代?因为那些成就了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教诲是错误的!

反过来再看看那些每日劳作的农民。如果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劳役兵役,没有朝代

更迭,他们的家族会“五世而斩”吗?反倒是那些读了书、入了仕的家族才会“五世

而斩”!如果帝王也只动口而不动手,他的国祚也会“五世而斩”!

为何如此?因为骄奢yin逸!因为他们没吃过苦,不知道只有吃苦才不会忘却本

心!帝王最初的本心是什么?忘了这个本心的帝王又会如何?他的国祚又会如何?

仁义礼智信不是帝王所要学习的全部,那些只是帝王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是品德

而不是才能!只有高尚品德而才能低下的帝王绝不会是一个大治天下的帝王!”

李纲一生教导过三个太子:杨勇、李建成和李承乾,他们的下场虽然不相同,但不

可否认是李纲作为老师是相当的不合格。他既不懂得教育心理学也不懂得如何去培

养一个太子。他真实的教学水平,或许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小学教员。

陆德明是一个辩论家,尤其擅长。

他一生为、、、、、、、、、、、、、等做过注

释。从这些成就可以看出,这人一生的时间都泡着故纸堆里。这样的一个理论派,

如果能知道百姓疾苦那就活见鬼了。

颜相时的成就在文笔上,让他当一个书记员还是不错的。李世民因为他敢讲真话,

最终命他做了礼部侍郎。说白了,也是一个不通世事的书呆子。

殷清风的话说到了,但面子得给人家,尤其里面还有一个堂姑奶奶家的儿子。“这

些都是晚辈切身体会,现在更是这么坚持做的。”

见殷清风终于停止了让他们感到羞愧的话,颜相时问道:“不知少郎君说的切身体

会是指什么?”

“回舅父,甥男曾独居一年。这一年时间里,甥男要买米、劈柴、生火、做饭、洗

衣、读书,更要养活自己。时至今日,甥男身边依然不用婢女服侍。起床叠被,洗

衣洗漱等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颜相时眼光闪动,“那滋味楼和仙居坊”

“是!那些都是甥男从生活中领悟而来的。”

殷清风给自己贴了一个牛掰闪闪的标签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