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谋划民团(2/2)
“除了在城里买房,还可以在城外买些别墅,重庆一旦成为后方基地,也免不了遭受日军轰炸,父亲可以在南岸一带买上几个小山庄,然后再卖给内迁过去的那些军政大员,到时候必然抢手。。。呃,父亲?”
陆文青正说着,突然感觉气氛有些安静,抬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老爹正呆呆的看着自己有些出神,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心中暗想自己是不是说的太多引起怀疑了。
“父亲?”
陆文青心中有鬼,不敢和陆守荣对视,将手在陆守荣面前晃了晃,小声的问道。
“啊?。。刚才说到哪儿了,你继续说。。”
陆守荣回过神来,收回心中的感慨,示意儿子继续往下说。他还想看看儿子到底能有多少本事是自己不知道的。
“第三笔部分钱,我想自己支取一部分,数额大致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具体多少还要看时局的发展。剩余的部分用于则留在家里备用。”
陆文青却没敢继续往下再说,转而开始说起第三部分钱的用法。
“嗯?你用那么多钱干什么?”
陆守荣略带诧异的问道。
倒不是心疼这笔钱,四五十万虽然不是小数目,但陆家财力丰厚,即便眼下会折损不少,但如果陆文青说的这几条商路能够走通,陆家的财力在不久的将来说不定还会迎来新的突破,相比之下这四五十万就更算不上什么了。
陆守荣更想知道儿子为什么要独自自取这四五十万,毕竟陆文青已经展现了足够让自己信服的才能,如果陆文青想做什么事,陆守荣绝对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自己儿子,根本用不着特地划出一笔钱来独自支取。
“我想建民团!”
陆文青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建民团?”
陆守荣更加诧异,脸上的表情满是疑惑。
“对,希望父亲能够去找一找孙桐峰,让他给予支持。”
陆文青丝毫不在意老爹满脸的惊讶,继续说道。
建民团是陆文青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自家身处德州,离陕北太远了,况且这会儿即便自己千里迢迢的投奔,也不过是一个爱国青年罢了,在抗战中起不到什么作用,万一不小心泄露什么天机,难保不会陷入肃反和整风运动之中,到时候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两说,相比这样自己还不如留在山东,想办法带出一支队伍来,说不定还能凭借对历史的预知发挥一些作用。
“你想上战场?”
陆守荣看着儿子,脸色变得严肃,一字一句的说道。
“是!”
“你不怕死?”
“怕,但更怕虽死不得其所!”
陆文青回答的斩钉截铁,陆守荣的神色却有些黯淡。
昨夜父子聊天时,他便已经知道拦不住儿子,今天虽然有了些心理准备,但战场凶险万分,他又岂能不担心。
屋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沉默,良久之后陆守荣才叹了一口气,声音低沉的开口道:
“说说你打算怎么用这笔钱吧。”
他已经默认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此时陆守荣更像听一听儿子的打算,然后给他最大限度的支持,尽量让儿子在战场上的风险小一些。
“我打算建的民团规模在两千人左右,一团三营加四个直属连队,同时还有一支医护队和一个枪械修理所。兵员我打算从武城、陵县、平原三县招募,枪械弹药如过能向南京购买最好,实在不行就用汉阳造。”
对于民团的规划陆文青脑海中已经过了好几次,早已是烂熟于胸,因此当陆守荣同意后便毫不犹豫的一口气劝说出来。
“看来你已经做好准备了。”陆守荣心中又是一阵唏嘘,更加确认儿子是铁了心要上战场,拦也拦不住了。
“去年绥远战云刚起之时,韩复渠虽然鼓励各地组建民团,但德县已经有了一个保安团,而且还有二十师周遵时旅的一个团驻扎,组建民团的理由并不充分,因此还需父亲出面见一见孙桐峰,最好能争取他的支持,否则就只能另想办法”
陆文青继续开口说道。
德县号称山东北大门,又有津浦线贯穿,韩复渠自然不会不管不问,在第四督查专区驻扎了一个整装旅,其中一个团在德县,一个团守宁津,一个团守禹城,同时在德县还有一个保安团,归第四督查专区主任孙桐峰指挥。
至于孙桐峰来头则更大,他是韩复渠第三集团军二号人物孙桐萱的亲哥哥,早年曾任聊县县长,民国二十三年的时候由聊县转任德县县长,民国二十四年升任第四督查专区督查专员,这个保安团就是孙桐峰去年年中组建的,核定兵员一千五百人,全部准备仿照第三集团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保安团,在德县再组建一个民团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因此陆文青才让父亲出面去和孙桐峰交涉,如果能够争取到孙桐峰的支持,就算不能再德县组建,在同属第四督察区的其他县组建民团也行,反正陆文青也没打算在德县招募兵员。
“去年孙桐峰化了我陆家十五万的缘,因此欠了咱们陆家一个人情,如果民团不是必须在德县驻扎,问题应该不大。不过弹药的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陆守荣略一斟酌后开口道。
既然拦也拦不住,陆守荣目前想的就是怎么把儿子尽可能武装一下。
“这个我暂时还没考虑好,我打算向大哥去信,看看能不能买到中正式,如果不行就买汉阳造,那样的话两千支步枪加上十万发弹药估计要花十五万左右。”
陆文青挠了挠头,有些无奈的道。
在他的设想中,武器是最难搞定的一环,因为民国的军队大多是兵多枪少,即使是强如雄踞华北的宋哲元和韩复渠两部,也只能保证战斗部队每人一枪,轻重机枪和炮就更别少了,第三集团军全军只有五十门炮,轻重机枪加起来不足一百挺,其中80毫米口径以上的只有9门,宋哲元就更惨了些,整个二十九路军只有四十们炮,80毫米口径以上的只有2门,重机枪总共只有20挺,机枪连都是拿轻机枪凑的数,全军火力还比不上日军一个师团。
至于一般的地方民团等武装,连每人一杆枪都做不到,很多千人左右的民团洋枪土炮加起来还不到一百支,整连整营的部队在使用大刀和长矛,顶多打仗前一人发俩手榴弹壮壮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