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才少年贾谊(上)(2/2)
吴公有心带一带自己的学生,在皇帝面前提到贾谊,赞不绝口。贾谊就此进入皇帝的视线,被征召进京,充任博士。这一年,贾谊才二十一岁。人比人,气死人。贾谊二十一岁就成了皇帝顾问,有人在这个年龄才上大学。
难怪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进京路上,贾谊意气风发。此去长安,定不负毕生所学,辅佐天子,一匡天下!
刘恒的顾问团里,贾谊最年轻。每次刘恒让顾问团讨论一个问题,贾谊都有出色的回答。即使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比贾谊年长许多的博士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贾谊也能应对自如。诸位长辈博士不得不佩服,贾谊这小子真是才华横溢。
刘恒很高兴,一年之内,就破格提拔贾谊担任太中大夫。
贾谊得到刘恒的信任后,不断提出改革建议。先是礼仪、五行等方面,再是设立许多官名,更改秦朝遗留的旧法。这些建议,刘恒几乎都没同意。贾谊年轻,缺乏执政经验,太过激进。刘恒稳重,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并不是大汉目前最需要的。
贾谊回去琢磨几天,上了一道《论积贮疏》,强调重视农业生产,储存粮食。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个观点极其正确,是各王朝盛世时的基本国策。刘恒接到上疏,大为感动,着实表扬了一番。
贾谊再接再厉,又提了一条建议。正是这条建议,为他带来厄运!
宣室殿里,贾谊慷慨陈词,“臣以为,诸侯不回封地,滞留在京城,既加重京城的负担,又起不到屏藩天子的作用。不如让他们都回自己的封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