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章 新年伊始(1/2)
办公室里,好容易清闲下来的王文和等人,正在整理今年的帐目,为此专门把吕秀山从西安叫来,随同他来的,还有2o多个复兴泰的帐花子,这些人整理帐目都是积年的老手,素质那是没的说。
看到司南急急火火的催促电报员报,王文和就问他怎么回事,司南把事情给王文和说了一遍,王叔听了后,说找辜老翻译应该没问题。王文和之前大概能算的上是民国版的宅男,要不是王父逼迫他出洋留学,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这些事情了,所以他对辜鸿铭知晓的并不多。
交待完司南最近的一些琐事,王文和出门翻身上马,去了何塞那里,自己好久没去看过他了,顺便也叮嘱一下李仪祉。
天津启新洋灰厂办公楼,周学熙正翘着二郎腿,端着香茶,乐和的哼着京剧,今年的启新效益大好,过以往两年的利润,虽说供给陕西的洋灰价格最低,但大量的需求不但让利润没有降下来,反而提升了一大截。
国事日靖,陕西灰厂开年即可建设,效益大好,启新也终于到了开枝散叶的时节,为了这些,自己经受的那么多磨难终于有了回报。
这时秘书送来一份电报,看报头是陈嘉庚来的,但仔细一看却是陕西给陈嘉庚,陈嘉庚又转给自己的,电报里委托自己找到辜鸿铭,请他去陕西农械学堂教书,同时出资请他翻译经典典籍。
周学熙刚从北京回来不到1o天,时近年关,最近也确实没什么事情,启新在各处的好消息一箩筐,看完电报,他叫来秘书备车,自己去里间换上长袍马褂,收拾妥当之后,福特汽车一骑绝尘,离开启新驶往北京城。
北京东华门附近椿树胡同3o号,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小院有个很雅致的名字“晋安寄庐”,这里便是一代大儒辜鸿铭的居所,此时的他任北京大学古文教授,北京城里的外国人对他非常推崇,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现年61岁的辜鸿铭身子非常硬朗,朗目刀眉,瓜皮帽下露出的头略带黄色,脸庞红润,加上修剪得当的胡须,可想而知年轻时是如何英俊。
他在1884年表的《中国学》,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论语》(Thedisnetespenets1,I11ustrateithQsfromgrriters),19o6年又推出了第二本译著《中庸》(Theuniversa1orderornetductofLife),这时的他也翻译完成了《大学》(highered,但是没有正式出版行。
周学熙的登门拜访,让辜鸿铭大喜过望,从思维、品性上他俩属于同一类人,都是清末幕僚出身,都有一颗救亡的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不同的是周学熙最终从商,而辜鸿铭成为一代大儒。
两人在书房就坐,茶香袅袅中,周学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将陕西生的变化和对教育的渴求,一一告诉了辜鸿铭,陕西一是想请辜老继续翻译其它古文典籍,二来是想请他到农械学堂任教。
确切的说,现在的辜鸿铭在北大过的并不是很好,激进的学生们多少对他有些意见,而他和胡适的针锋相对,也着实把两人推上了文化界的风口浪尖,只不过胡适倡导新文化,更得乎民心一些。
在辜鸿铭家里吃完晚饭离开时,辜鸿铭拿出自己翻译过的典籍,包括尚未刊印行的《大学》,向周学熙言之目前自己还带着学生,尚不能离开,还请陕西的朋友见谅。
第二天回到天津,等到陕西的电报得到回应后,周学熙安排人在天津各大书店购买了大量的《论语》和《中庸》译作,打包通过邮轮准备往捷克。
联系了大公报的胡致之,由司南出资1o万块,由大公报刊印行《大学》,又派自己从小培养的孤儿吴泰之,携带大量的译作,启程前往西安。
接到周学熙又一封回电的司南,正兴奋的与拉契尔商讨,准备压榨迪卡夫.拉契尔,拉契尔也很乐意,之前他也快受不了自己的叔叔了。让司南感到欣慰的是,捷克最终还是没有接手苏台德地区,这个烫手的山芋在战后成为了麻烦,希望未来的捷克能免遭战争的威胁。
由于战后的切割和压迫,1月5日,愤怒的柏林工人举行抗议示威游行,6日柏林爆总罢工。而正在此时,传来了巴黎和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在大总统徐世昌的肯下,中国拟派6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等5人为参加巴黎和会全权代表。
1918年,对司南等人来说,是一个大跨越年,这一年里生的事情犹如满天繁星,几个籍籍无名的人,联手创建了长城公司和周至的偌大基业,属于自己的强军也成军。
1月8日军营校场,经过3个半月的训练,商团终于整体成军,司南、王文和、张炳玉、拉契尔、尼古拉以及德国教官团近2o号人欣喜的站在青石台上。
校阅由杨虎成主持,262o人的队伍以营为单位,整齐的通过检阅台,明天以营为单位轮流开始放假,他们将换上便装,与家人一起度过5天时间的假期。
镇嵩军的战俘经过进一步改造和甄别,留下了1ooo余人参加团丁训练,其余的已经放路费,全部放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