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贾通(1/2)
到了东汉,流行的是无为而治,信奉黄老之学。选拔官员靠的是举荐制,这门阀之下的食客只要身家清白,自然是进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但凡有些本事的都投到了门阀之下。最有名气得是汝南汝阳的袁家和弘农华阴的杨家。
贾和和这些食客却有些不同,因为他和段?有着同乡之谊,再加上他确实有本事,段?待他却如同手足一般,理所当然的成了段家自段?之下最有话语权的人物。
所以,贾通和他的关系不一般。准确说来,贾通应该是他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从那些信息来看,贾通和原先的段戈从小一起长大,虽然性格不同,但十几年相处下来,却是比兄弟更加的亲近。更何况两家大人也再无子嗣,这和亲兄弟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从小贾通就是段戈的随从。
可现在的段戈复生的时候,却是在囚牢中以后的事情,对于这贾通自然也生不出什么亲近之情。
“阿通,怎的是你?”段戈微微一笑,敷衍道:“你不是和贾叔父在洛阳么?怎的到了这金城了?刚才是实在没想到,这里光线暗弱,一时也没看清楚!”
“哦……你倒真的是吓死我了,还以为你得了离魂症,连我都不认识了呢!”贾通拍拍胸口,紧跟着一笑,掀起袍襟跪坐于地,上上下下的打量了几眼,“不错,倒是比起以前壮实了许多!”
“莫要说这些!”段戈摆摆手,有些不耐,“我不是问你么,怎么突然到了这金城?”
“今晨我就到了。”贾通说:“只是我到了县城却找不到婶婶和你的住处,最后走到县衙,才知婶婶住处,于是我就先去探望了婶婶。”
“哦……那我……我娘和福叔现在如何?”
贾通想了想,说道:“阿戈,我不想骗你。婶婶和福叔生活的并不是很好。我在县衙听成公英先生说婶婶和福叔每日就靠着拾柴换些粟米度日,这西凉民生艰辛,人人艰难,能换的多少?只是勉强果腹而已。虽说安了家,可住所也不好,仅能遮些风雨而已……”
“不是成公先生在日常接济么?怎会如此?”
“成公先生和陈太守是想着照顾,可你莫不是不清楚婶婶的脾性?他是那种给人添麻烦的人么?”
“恩……”段戈点头,“那倒也是,母……母亲到真是如此烈性。”
虽说段戈是穿越而来,可既然占据了这具躯体,也要担负这具躯体的责任。段戈的母亲,就是这具躯体唯一的牵挂,无奈上一辈子无父无母,这母亲两字却叫的实在拗口!
“我去探望婶婶的时候,婶婶要我把这个给你带过来---”少年边说,边从一旁拿出一卷木简,递给段戈。“婶婶说这是段伯父生前留下的行军纪要和兵书战策,让你闲暇时候尽心攻读。还要你莫要忘了练武,毕竟那是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
“这个我晓得。”段戈点点头,一边将木简收起来,一边问道:“你还没说你怎么忽然到了金城。”
“你也知道,我父亲和你父亲祖籍均为武威姑藏吧!”不等段戈反应,少年又说道:“那你可知道我父亲还有一个兄长?也就说我还有一个伯父?”
“这个到是听你提过。”段戈点点头,说道:“但这和你来到这金城有何关联?”
自从段?被关押以后,他们母子徙边,洛阳段府也跟着烟消云散,家奴尽皆遣散。管家张福到是忠心耿耿,一直陪着他们母子到了这金城。对已老人而言,生于斯,长于斯,然后死于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除了跟着段家母子他也再无可去之地。
贾和父子则留在了洛阳,投靠了中常侍吕强,为世人所不齿。
自东汉和帝起,历代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制造党锢,败坏朝政。
先是单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侯专权,紧跟着侯览、苏康、管霸等擅政,朝政越发**不堪。
可段戈知道,贾和良苦用心,吕强虽是宦官,为人为人清忠奉公。贾和投奔他,是想通过吕强的关系,为段?平反。
“你不知也算正常,我也是刚刚知道。前些日子,伯父托人传信来说是要我回武威,继承家学。父亲无法,只能让我一人上路----”顿了下,少年继续说道:“说起来,还是因为你!”
“我?”段戈愣了一下,纳闷道:“这话又怎么说?”
“父亲说,吕大人正在朝中活动,想来段伯父平反的日子也不远了。“贾通接着说:”可他的声明算是毁了。等着你和婶婶回了武威,总是要人帮扶。”
“可我……”贾通自嘲的一笑,“按照父亲的话来说,孔子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什么都稀松平常。日后也帮不得你什么。趁此机会,回武威跟伯父学些本事,也是正理!”
“那你自己的意思呢?”
“我?”贾通愣了下。
“我的意思是说,你自己想要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