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整合国内经济3(1/2)
这个计划在其他商人看来,是一个貌似没有多大约束力的东西,但是这些江浙新财阀们却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虽然三少爷不要人命,但是如果自己做不好,八年后,自己就可能被“分尸”和受到党内的处分,这比要命的事情还要要命。
因此,没有谁会掉以轻心,也没有谁敢掉以轻心。
何况这次三少爷还额外提供了近百个技术大类合作或授权项目,虽然每个家族只能从中选择三个项目或技术,但那就是银子、就是亚元、就是大洋啊!
他倒是打算,将来那些有了工业基础的省区,就是当地的区域工业中心,以后的交通、其它配套或下游工业项目将陆续地安排过去,在投资总额上肯定是有所倾斜的。
王致鸣的思路是以点带线发展出一条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周边的配套产业或相关产业,形成专业的产业面,进而形成综合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再带动其它相关的产业链、产业群,再次进而形成一个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集群,逐步形成一个区域经济群,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带,最初的发源城市,将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成为洛杉矶、匹兹堡、鲁尔一样的大型中心城市群。
这是一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群的“立体”发展战略,为他今后接手国内控制权后,能够迅速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做准备,为一战前中国的整体工业化和产业化形成规模,做最基础的准备,以便中国能够从一战的物资紧缺中获取最大的一份蛋糕,为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筹措海量的资金。
一个省区内两个家族,六个大项类的专利技术和实用技术,在现代工业基础一穷二白的大清国,发展初期的基础工业是足够了,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那是神话!
他们只是前锋,是为大部队抵达做准备的,这个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才的准备!以及基础设施的铺垫。
至于在第二个阶段中没有被纳入规划的其它家族和商人,在随后的时间中,将被继续考察、评估。还有一次向他们提供的机会,那就是完全进入农业的工业化大生产区域内,以大农业为发展目标,先期进行中小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大宗农产品的贸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出口的增加,逐步进入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
对这一部分的投资行为,王致鸣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产品的销售支持,甚至他可能以当地去年的综合市场价收购或包销其合格产品,支持其适度扩大种植面积、着重提高单位产量,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存栏数量,形成规模化的新农业经济模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为今后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提供巨量的储备粮,以完成王致鸣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应对天灾**而准备的“海量”储备粮,加大王致鸣以后插手国际粮食市场的筹码。
那些新江浙财团没有中签的家族,他们的投资区域除了那几个抽签省区和少爷划定的省区外,国内的其它省区都是他们的舞台,都是他们的战场!
以前,王致鸣对国内与他有关系的合作伙伴们,是一直强调不要恶性竞争,不要再发生胡雪岩那样的悲剧,要那样竞争,就去与洋人干,不要“窝里横”,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也不是他所喜欢的做人方式。
现在他是直接要求国内与他合作的商人们:不准恶性竞争!谁想那样,就与他来干,他乐意奉陪这些没有出息的“门槛汉”!
这次他宣布了一个原则:凡是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目光短浅”,不顾国家、民族、民众利益,而进行恶性竞争的家族,都将成为他的“封杀对象”,封杀目标是使其家族破产,沦为乞丐!
中国历史上这种恶性竞争的最大一次,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被盛怀宣一伙中国的商人,伙同外国商人挤垮,辉煌一生的胡光镛大人,最终郁郁寡欢、凄凉地离开人世。
那时,王致鸣才刚来到这个时代。对那些对胡雪岩围追堵截、死缠烂打的中国商人,他是深恶痛绝的,对盛宣怀他是看不上眼的,现在碍于李老爷子的面子,他暂时不去与盛宣怀计较,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这样的无良商人。
这个时代的中国,物资供应还是绝对短缺的时代,其实质还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的“生产过剩”,那种生产过剩只是相对于市场购买力的“相对过剩”,并不是社会需求的“绝对过剩”。
后世两千年时的中国,也才进入“相对的”物资极大丰富的历史时期,离“按需分配”的**美好社会还远得很呐,所以,它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时代王致鸣要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最大限度的物质产品,去改变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式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尽快提高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准备大量的建设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