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晋阳失守(1/2)
张燕见自己的“感化”无用,表情恢复冷峻,手中大枪向城头一挥,黑山军便“呜嗷呜嗷”的向晋阳城下冲来。
虽然晋阳所处地区有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涑水流经,水资源十分丰沛,可是因着晋阳地区所处乃是盆地,若引诸河之水在城外加持一道护城河的话,但恐有敌来侵时,围住城池,引水灌城,那到时“护命河”便倒成了“要命河”。所以晋阳城未建护城河,以防万一的情况下,还将几条大河的主干道用人力挖掘的方式,改了流向。
为此,在光有高大的石头城墙,没有护城河保护的情况下,黑山军很快便冲到晋阳城下。
城上的晋阳守军见黑山军乌泱乌泱的冲了过来,便像“不要钱”一样,把城中百姓房子上拆下来的石头、瓦片、木桩向雨点一样往城下丢去。
一时间,黑山军的先头部队算是被砸了个稀巴烂。
要说张燕和其手下的黑山军也算是“狠角色”,见着一地的肉泥、吸着空气中飘散的血腥,竟是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前仆后继、踏着伙伴的尸体继续往城下冲锋。
黑山军的几轮冲锋过后,晋阳守军基本上是把“临阵磨枪”凑起来的砖头瓦片,一点没糟蹋的扔到了黑山军的脸上。
然而当守城器械扔完,将个黑山军至少拍死了千余人后,晋阳守军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黑山军往城上“爬”了!
爬――不是用云梯,而是用鲜卑族特有的“飞索”。
“飞索”――第三部《风云际会》中,鲜卑右番左贤王率大军攻取襄平时,所用的攻城器械便是此物。因飞索皆是头前带钩,牛筋做骨,千年老藤为身编织而成的“飞爪百炼”,刀砍不动,斧剁不开,加之数量极巨,基本上是人手一把,所以极其难防。王成于此之上也是吃了大亏。若不是诸葛亮和黄月盈及时赶到襄平,那场北疆的自卫反击战便要以失败告终了!
此番,右贤王敢让张燕提着五万黑山军来取并州,鲜卑却是一兵一卒都不出,就是对自己族内的这种“利器”有足够的信心。为此,在资以张燕上万飞索之后,右贤王便即坐稳番中大帐,静待张燕得胜的好消息了!
此外,右贤王敢这么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虽然王成已然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但他右贤王敢绝对保证,王成不会在“西去”之后,再神兵天降一般的来到晋阳!
当晋阳守军看着数千把“银钩”在空中飞舞着抛落到城墙之上,继而又死死的抠入石墙之中后,一些反应快的军士明白过来,急忙冲上前去,或撬钩子、或砍绳索。
然而,绳索砍不动,“三脚钩”也是撬动一边,另一边又死死的抠入墙中。
于是,在于“飞索”没有办法,滚木、雷石又已扔完的情况下,为防黑山军登城,晋阳守军中的弓箭手只能将身子探出垛口,俯身向下去射爬城的黑山军。
然而,晋阳守军的弓箭手基本上一露头,便被城下早已等待多时的黑山军“狙击手”(右贤王教鲜卑族中的“神射手”帮张燕训练出来的“神射手”,这批人基本上“跑马射兔子”都是一射一个准,就别提射固定目标了!)射个结结实实,“幸运”点的被一箭射死,惨叫一声“啊”,跌落城下――“噗通”摔烂;“倒霉”一点的被射中之后,身体失去平衡,惨叫呼号着往城下跌落,“噗通”一声闷响之后,最多再传出一声闷哼!
不过,“倒霉”的当中也有硬气的,自己跌落的同时,不忘再顺手抓个垫背的,摸个黑山军一起往下落。
当然,也有比“倒霉”的还“倒霉”的――一些晋阳军被射落之后,惊得在空中乱抓乱挠,有些点背的黑山军,便被这些无意识的倒霉蛋,拉下去陪了葬!
城上督促守城的穆顺见状,知道黑山军是早有准备,逗引着自己用完了守城器械,方才出“杀手锏”攻城。于是,穆顺爆叫着命令手下军士道:“快、快、快去城中给我拆房子,把锅碗瓢盆都给我搬到城上来!”情急之下,穆顺是“满嘴跑骆驼”,生生的将“砖头瓦块”说成了“锅碗瓢盆”!
于是,在穆顺的命令下,一部分守军化身为“拆迁办”去城中“取”守城器械,一部分留下继续死守。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应对“飞索”的情况下,黑山军爬上晋阳城头已是不可阻挡的事情。于是,“短兵相接”的城头争夺战迅速展开。
其实,在《本纪》中已是不止一次的写到攻城和守城。虽然每次皆有不同,但在一些关键点上却是相通的,那就是攻城人员和守城人员的心理。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矛盾”之争,但即使“盾”再坚固,作为守方,仍是被动的;而“矛”作为攻方,却是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尤其强弱对比之下,往往强者都是攻方,弱者才扮演防守的角色!(说句题外话,“世界足球先生”往往都是前锋,少有后卫和守门员!)
尤其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盾之硬”始终是敌不过“矛之利”的,无论是大到“马其诺防线”和“诺曼底”,还是小到“处女之身”,终有被破的一天!
于是,实战中占有极大优势的守城方,气势往往不如攻城方。
守城方往往都在想,“能守住多久?”;攻城方则是在想,“多长时间能打下来?”。于是,不同的想法造就了不同的心理,守城方往往都会“突突”,攻城方则多似打了“鸡血”一般,抵死不怵!
当第一名黑山军登上晋阳城头后,皆是笃信“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攻守双方,心理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晋阳守军在想“守不住了!”;黑山军在想“差不多了!”。
见有自己人登上了城头,没白当一回主帅的张燕便即在城下喊道:“谁宰了穆顺,谁便是新的晋阳太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