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五章匿名电话(2/2)
这就是最初的“青霉素”的来历。
可惜,弗莱明的研究结果表于1929年,但是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弗莱明指出青霉素将会有重要的用途,可惜这老兄能力有限,靠他自己无法明一种提取纯青霉素的技术,致使这种灵丹妙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未能得以进入临床使用。
这十年里,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缺少类似青霉素这样的抗生素而一命呜呼,而费莱明的宝贝一直深藏在实验室里。
直到1942年,英国、澳大利亚的另外两名科学家弗洛里、钱恩,利用自己掌握的分离纯化技术,在对动物长期试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把这种药物给自己的病人试用,结果威力巨大,创下奇迹,从而最终用最直接的方式证明了这种新药具有惊人的效里。
二战结束的硝烟里,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这三位兄弟因为“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分别走向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领奖台。
这种全新的药物,立刻轰动了全世界,被称为“神奇救命药”
英美zh-ngfǔ一看,马上号召本国药品制造商拿下专利,以最快度解决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但是由于产量低且成本高,最初两三年间青霉素只是留给战争伤员使用。为了保密技术,英美两国还出台出口禁令。
青霉素,这项造福人类的新技术,最早是以走私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尤其是落入解放军手中的这种药,基本都是缴获国民党部队的,那些,正是美国zh-ngfǔ的援蒋物资。
因为药效好,所以趋之若鹜。
因为产量少,所以奇货可居。
解放前的中国,青霉素的价格高不可攀,一般的病人根本用不起这种走私药物。
曾经,临江医药黑市报出的价格,是盘尼西林的价格与黄金等重。即便如此,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c党,对于这种救命药,都是绝对控制的,因为战争中大量出现的伤员都靠它来抢救了。
国民党打走私,是不让这玩意落入共c党的手里,与自己作对。
解放初的军管会打走私,是为了把市面上留存极少的这种药用在刀口上。
随着全国范围的解放,走私盘尼西林的主要渠道香港、澳门那边的口子全部被封闭,因此,盘尼西林在黑市上越紧俏。而共c党建立的政权当时既不能自产,也由于西方国家的禁运封锁而无法从海外采购,所以医院、医药商店也是无此药可卖。
因此,可以说,盘尼西林是当时中国最为缺乏的西药。
记得有一部电影,说的就是大概就是这内容,只是时间编错了,有些胡说八道,因为抗战期间,研究盘尼西林的三位老兄还在那里忙着临床试验,少部分的生产绝对不可能流入到中国来,zh-ngfǔ控制得非常紧滴,真正的批量生产,看了上文就知道,那是45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所以啊,这个电影也算是不研究历史的中国小文人之意yin产物吧。
这一刻,乔向文几乎惊呆了。
因为,那次漂亮的行动正是他一手指挥的。
那是8月22号的下午,一个神秘电话打到了军管会办公厅。
“你们是军管会吗?我给你们领导写的举报信,你们收到了吗?”
接电话的姚副主任一愣。
“这位同志,可以留下你的姓名吗?请问你举报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寄出来的?”
电话那头,来人气呼呼地嚷开了:
“我冒着生命危险给你们提供的举报,你们竟然不相信,还要盘问我,算了,共c党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我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一听对方这样说话,准备挂电话,姚副主任赶忙解释道:
“这位同志,对不起啊,你能大概说一下内容,我马上和领导汇报好吗?我们这里每天要接到许多信,我们也要去了解一下再回复你啊。”
这话说的是事实。
解放初期,军管会的领导每天都不知要收到多少人民来信,有的求教党的政策问题,有的反应队伍中的一些问题,有的是生活困难向zh-ngfǔ求助,甚是还有一些国民党军人的家属写信,询问自己亲人的下落,诸如此类,每天这样的信件,不下上百封。那个年代嘛,交通主要靠走,说话主要靠吼,通讯主要靠写信。
如果每一封这样的来信,都要军管会领导亲自阅读批复,估计三位领导领导同志就是不吃饭,整天不干其他工作,光坐在那里处理人民来信时间也不够。
为此,办公厅专门设了一个信访组,三个人,主要工作就是拆阅信件,挑有价值的提供给领导审阅,事务性的,直接以办公厅名义转有关工作部门,一些无效的、来历不明用意不明的信件,就地处理。
“你们这是搞得啥?军管会不是要动我们群众举报走私吗?我写信了,你们又不看,真是”
说完,赌气似地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