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的路子 (下)(2/2)
唐烨在肥肠摊子没什么生意的时候,也会凑到唐高林的写字摊前跟着认字,虽然认繁体字有些困难,但比起李真来,唐烨真的可以当起“神童”两字了,害得唐高林越发的遗憾,为什么唐烨不是儿子呢,所以,李真一听唐烨问这话,就觉得有些惭愧。
而唐烨压根就没注意到李真的情绪波动,而是自顾自的问道:“你会认的字里包括了蘑菇两字吧?”
见李真点点头,就交代道:“那你挤出时间去书摊逛逛,试着找找农书,看有没有和种蘑菇相关的…”
唐烨不知道蘑菇人工种植技术源于何时,但是却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很有信心。
李真真的在繁忙的春节前去书摊逛了两次,第二次回来犹犹豫豫的说,他发现了两本书,里面写了关于种菌的方法,然后问唐烨,“俺觉得这个菌就是蘑菇。”
唐烨没嘲笑李真,而是给了一番表扬,“对,你肯定是对的,这菌绝对就是蘑菇。”
李真咧嘴笑了,“有写字我不认得,不过没关系,我明天再去看看,将那模样给记下来,回头问叔。”
唐烨自然是给了一个赞许的笑容。
结果,李真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才将两本书的种植方法给背了下来,唐烨以为内容肯定很多,所以李真才会花这么多天的功夫强行记忆,可等李真用树枝给唐烨在坡地上默写完后,唐烨实在没法由衷的夸赞他,因为,李真所写的总共还不到150个字。
它们分别是唐代《四时纂要》里记载的“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尺,截断磓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以及元代《王祯农书》里的“以蕈碎剉,均布坑内”。
虽然李真已经就不认识的字请教了唐高林,但唐烨最终还是没赞李真聪明,实在赞不出口,于是就直接和李真讨论起这文言文了,文言文可不是每个字都认识就能弄对意思的。
不过,经过连蒙带猜,唐烨和李真还是明白了个大概,唐烨终于知道,为什么古代有农书,但是有些技术也没流传的原因了,这也记录的太简陋了,看来更多的还得靠自己摸索啊。
而且,唐烨记得以前在家转电视台的时候,曾瞄到过某个频道正在说蘑菇种植,依稀记得好像没种在地里的啊,而且好像全是长在一根一根的木头里的。
因此,唐烨便决定了,反正都是摸索,那就地里也种,地面上也放,双管齐下,来个双保险。
对于李真提出的时间问题—农书里可说种植时间的--,唐烨也没在意,“咱们不是要用茅草来保暖嘛…”
于是,大年初一刚一过,李真就在坡地上开始搭建茅草棚了,茅草棚建的不大,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块地,这样即使等到种玉米和土豆的时候还没产出,也不用全给拆了。
唐高林没去帮忙,大概是怕给李真压力,所以让茅草棚的建成耽搁了些时日。
唐烨和李真都没明白,是不是需要找些菌种将其弄碎了和烂树木混在一起,唐烨本想让唐蜜在山上找找有没有蘑菇之类的,反正都可以试试不是,但是,又担心找到的蘑菇有毒,便作罢,准备从头培养蘑菇来,反正这种菌类应该是环境温度条件合适了就会自然长出来的…
于是,唐蜜的工作便只有一样,四处找朽木枝,也不管树种了,只要是朽木就朝家搬,宋慈惠天天都跟在唐蜜身后帮忙,连去姥姥家走亲戚都要拒绝,说忙,气得他娘宋张氏拎着他的耳朵死命揪了好几下。
宋慈惠在姥姥家也就待了一天,--过年走亲戚嘛,大家都不会多待的,---在回来的半道上还顺手捡了两根烂木头,要死要活的非要放在他们走亲戚的驴车上…
总之,在唐蜜和宋慈惠小朋友的帮助下,唐烨和李真赶在正月十五前完成了种蘑菇的铺种工作,将大部分木头埋在了地理,只留了很小的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当然不论这些烂木头是否裸露在外,唐烨都让李真施肥了呢,就是浇了一遍粪的。
为了给茅草屋加温,唐烨还让李真在小茅草屋的中间架了个简易灶台,每天一日三餐以及煮肥肠都在茅草屋里进行,为了致富,唐烨不怕臭。
当然了,李真每天早晚都得将水缸挑满,蘑菇一般都是长在潮湿的地方,这水可少不了。
到了晚上,唐烨便在简易灶台里添些柴火,保持火苗不歇,免得屋子里骤然降温,本来蘑菇要发出来的,结果又给冷得缩回去了,自然,也没忘在屋子里放了两个大水桶…
请大家多多支持,收藏和推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