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隐藏在岩石中的剑招(2/2)
后来,关于毛女的传说愈来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华山采药,说他不仅见过毛女,还同毛女交谈过。蔡元长在岳庙祭祀华山,听说毛女的奇闻,思得一见。随从在岳庙醺炉中发现一奇异之物,告诉元长。当他看时,却原来是一妇人,遍身绿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飞。后来,蔡元长就命人给毛女绘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颜光敏,对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对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诉:“人传毛女峰,时闻毛女琴。欲写秦宫怨,空山多从音。”相传,“毛女洞”中常有悦耳的鼓琴之声传出,因此,“毛女洞”远近闻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据说是毛女不知饥寒,每当夜深人静,朝拜北斗的地方。
现今毛女洞还存,但因攀登道路艰险,且为荆草所塞,久无人迹。毛女峰下原建有庙宇,称毛女洞下院,当地人即直接呼下院为毛女洞。原建筑毁于文化革命时期,今舍宇为1987年重建。
全真岩
全真岩是华山著名人文景观,属华山十大未解之谜之一。为松桧峰顶向南悬空倾伸的一面巨大岩石。出南天栈道可到达岩下,岩腹间有贺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贺志真开辟的修身之地。
关于全真岩各类史志书籍记载颇多。《三才图会》载:“静室旁有岩,高数十丈,遥覆其室,并书‘全真岩’三字。”《华岳图经》中记述,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约七八尺高,镌刻在那样一个地方,除过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办不到的。明书画大家王履的《南峰记》中记述得列为形象:岩好像一个弯腰人的头部,远远遮盖住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顶端镌“全真岩”三字,并涂以红色。世上没有神仙,刻字肯定是人类所为,但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除非悬浮于空中才能可能。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迄今无解。
史志还记述,曾有人以重金悬赏想拓下岩上题刻,但终于因无法到达题刻的地方而抱憾、放弃。民间传说题刻贺志真所为。
真武殿
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
焦公石室、仙油贡、神土崖皆因焦道广的传说得名。相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字道广,独居云台峰,餐霞饮露,绝粒避谷,身边常有三青鸟,向他报告未来之事。武帝宇文邕闻知他的大名,便亲临山庭问道,并下令在焦公长春石室石室前建宫供他居住。筑宫时,峰上无土,缺乏灯油,焦道广默祷,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绝。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满,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贡。
开发建设
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四十佳旅游胜地之一;
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建设部、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4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
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
轶闻传说
吹箫引凤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秦穆公想为女儿择婿,弄玉发誓说:“必须选择一个善于吹笙的人。”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善于吹笙的人,都不能如愿。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上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将梦中情景告诉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华山寻访。
孟明在华山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同载而归。孟明引萧史拜见穆公,穆公让他吹奏。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遂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夫妻和睦,恩爱甚笃。
萧史教弄玉吹箫,学会《来凤之曲》。有天晚上,夫妇在月下吹箫,竟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萧史说:“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周人以我有功于史,就称我为萧史,到今天,我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上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你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成就了这段姻缘。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就此离去。”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就在这天夜晚,有人于太华山听到了凤鸣的声音。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华山明星崖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
吹箫引凤,随凤而去,达到仙境,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歌诵这段佳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乐府诗《凤台曲》: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公主修道隐尘乱
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王咸为妻,时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大权,公主见国危势乱,劝王咸独善其身,远离尘嚣,以避离乱之苦,王咸执意不肯,公主便独自离开宫廷,来到华山白云峰隐居修行,一年后修炼成真,便驾鹤乘云而去。王咸在明争暗斗的朝廷里吃尽苦头,这才想起公主的忠告,便来华山寻找公主,在樵夫的指点下,于白云峰北岭头上找到公主绣花鞋,俯身去捡,鞋已化为石,于是人们就把公主遗鞋的地方叫驾鹤岭,把白云峰称公主峰。
白龙潭白龙瀑
入方山峪内10里处,危崖对峙,涧水下奔而成瀑,名“白龙瀑”,流水积而成潭,名“白龙潭”。潭广20平方米,潭侧崖上留有古代栈道石窝,当地人谓之“石梯子”。
沿石梯而上,可见崖上有白色石纹,蜿蜒着龙腾之象,意态生动。崖侧有小庙一座,门额凿刻“白龙庙”三字。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附录记述,华山池中有小龙五百条,且有窃逃之事。此白龙远离华山主峰,相传为窃逃者之一。
无根树
在中峰玉女祠南,龟石上有石砌洞龛一座,其顶虽无土无水,然独生一松,树干扭曲多姿,游人觅其周遭,均不见根生何处,故谓之“无根树”。昔视作神物,为其焚香者颇众,以求获福。唐顾况有诗云:“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此树枯死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今仅存枯树,然其态犹可一赏。
雷神洞
在大上方桃石之下,为西元门里一洞状石隙,形如竖井,洞壁有时刻以志其位置。昔时井口置有铁盖,覆之,则大上方路绝。其状类华山著名险道千尺幢,而险状又过之。上出洞口需手挽葛藤,足登木梯。出洞顿感豁然,即达大上方天地。
神林
华山之树木,自古禁止采伐,为警戒世人,故称之“神林”。王处一《西岳华山志》称:“犯者立祸于身。”传说山之西南隅有一林,全为侵天松桧,为华山神游宴之处,名黑山林,凡进林窃采者,火烧虎食,莫不丧生。
华山又有神姑林,在黄甫峪内东侧,林内有姑姑庙,传说是华岳神母亲居住之地。庙周林木合围,松桧数万根,禁人樵采。
紫柏
在华山主峰,史多有载。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记述:“岳顶东北峰上有紫柏,叶际碧露,以五月五日油囊接之,食者可作地仙。”《华山经》载:“其东北有柏.叶紫而枝衢,含露如滴,可以医瞢。”《续齐谐记》记述,弘农有名邓绍者,每年八月初一人华山采药,遇见一童子手持五彩锦囊接盛柏叶上露珠,而那露珠竟像珍珠一样,被装在彩囊里。邓绍问童子采此何为,童子回答说,赤松子先生用以明目,说罢便失所在。据说华阴古时有八月做眼明袋送亲友的风俗。即缘于此传说:《化源记》亦记述:“田鸾人华山求仙,见黄冠,指柏叶曰:‘此长生药也。’”今树已不存。
五龙潭
华山华山
五龙潭在今华山门北五龙桥下。由谷中涧水冲积而成。潭深约2米,水面面积约20余平方米,水色清澈碧亮,味道甘甜清凉。民间传说潭中潜居着五条五色巨龙,五龙常化为五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解易学。因为陈抟才华横溢,气度不凡,五龙便有意指点迷津,言武当山不是陈抟的栖居之地,陈抟修成正果的地方是华山。陈抟接受了五位老人的指点,收拾行装,准备随五位老人到华山来,其中一位老人让陈抟闭上眼睛,负在自己背上,陈抟便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待睁开眼睛,已到了华山,民间传说陈抟一觉能睡上八百年的蜇伏法,就是得于五龙真传。
原潭侧岩石上建有庙宇叫五龙宫,宫内供有五位龙君,文化革命前残垣还在,“文革”后彻底毁废。由于山洪原因,潭逐渐被碎石填塞,今已不复存在。唯潭上的五龙桥及桥头上的大型五龙彩色壁画依然向游人诉说着五龙潭美丽的传说。桥栏镌刻的“五龙桥”三字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所书。
观棋烂柯
相传,华阴王道村有一樵夫名叫王柯,一日上山砍柴,来到“空灵峰”,见几个人围在一起下棋说天道地,听起来怪有意思,他又是一个棋迷,便一旁观战,竟忘记了砍柴,但见周围树叶一会儿落了,一会儿又绿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等他想起回家时去拿挑担,找不见了。去寻斧子,只剩下一个生了厚锈的斧头,根本无法再用了。回到村里,他一个人也不认识,连自己的孩子,也无人知晓。枉到村内跑了一次,他只好返回华山修道,后来,人们就将此村叫“枉到树”,现称“王道村”。
巨灵劈山
太华山和少华山,本来是一座山,它正对着黄河,黄河水经过它时只能绕道而流。黄河之神巨灵,用手劈开山顶,用脚蹬开山麓,使这座山平分成两座,用来便利黄河的流动。华山上河神手印的手指、手掌的形状都还留着;巨灵的脚印在首阳山下,仍然保存着。张衡《西京赋》所云:“巨灵啊力大气壮,高山上有他的手掌,他的脚印留在远方,他劈山开路;为使那弯曲的黄河直流奔放”,就是指的这件事。
华夏之源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华山脚下生息,华山脚下的横阵、龙窝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清代国学大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考证认为,中华、华夏之“华”藉以华山而名,在其名作《中华民国解》中论述:“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洲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苏秉琦:仰韶彩陶文化传播路线图苏秉琦:仰韶彩陶文化传播路线图
有“中国考古界拓荒者”之称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年-1976年),在其著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论述:“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而徐旭生的观点和同时代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傅斯年不谋而合,“足以证明所得各条并非一人的私见。”
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前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苏秉琦(1909年10月4日-1997年6月30日),晚年撰写的考古学著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其中论述:中华民族正是以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的玫瑰花作为自己的民族图腾而得名。苏秉琦在《谈“晋文化”考古》一文中说:“源于陕西关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约当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个支系(宝鸡北首岭上层为代表),在华山脚下形成以成熟型的双唇小口尖底瓶与玫瑰花枝图案彩陶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庙底沟类型’,这是中华远古文化中以较发达的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花朵),其影响面最广、最为深远,大致波及中国远古时代所谓‘中国’全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当时中华历史的全过程”。以“玫瑰花”为标志的仰韶文化,同起源于燕山北侧大凌河流域以“龙”为徽的北方红山文化,在桑干河上游交错相会,相互撞击、聚变,迸发出新的文明火花,“华山玫瑰燕山龙”的相遇,拉开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帷幕,这正是以华为名、以龙为徽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前身。这一考证正好印证了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一个观点--“中华”、“华夏”皆藉华山而得名。苏秉琦的观点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建宪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等学者的认可和继承,陈连开还引述王震中、任式楠、孟华平等人的论述做了进一步探讨和延伸。
2007年6月18日,金庸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做题为《中国历史大事》的演讲,演讲前特别声明:“我讲的并不是我独创的学问,而是苏秉琦教授的观点。”而金庸阐述演讲的观点,即“中华文化不是在黄河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当时最主要的文明在华山脚下。因为以玫瑰花为图腾所以我们称之为华夏民族,就来自于这个‘华’字。”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先祖以华山位居中国版图的最中间而称华山为“中华山”,华山周围聚集的部族为“中华山集居群落”,进而演化为“中华”和“中华民族”。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藉华山而得名。又说:“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当代知名人士也为华山题词:“华夏之根”、“父山”。华山孕育了中华民族,缔造了中华文明。华夏之根在华山,民族之源在华山。
道教文化
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
玉泉舫玉泉舫
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该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东五里。旧址在黄神谷。它始建于汉武帝时,即前面讲过的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岳华山庙碑》,言东汉统治者祭华、修庙、祈雨等事。北魏兴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旧庙已毁坏不堪,便在华阴东五里处的官道北兴建新庙。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
另外还有云台观和玉泉院。云台观在华山下,去谷口二里,华阴南八里,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广初创,唐天宝年间金仙公主复修。《华阴县志》载:“云台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为北周道士焦道广建,其一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为陈抟建。”陈抟初居华山,曾开辟荆榛,在观内居住。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迄今旧址还在,其东北尚有纪念陈抟的希夷祠。玉泉院在华山的张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为纪念陈抟所建,院与玉井潜通,玉泉溪水环绕,故名。院内有奉祀陈抟的希夷祠,祠后曾有希夷睡洞,传说是陈抟练习睡功之处,可惜早已不存。玉泉院的规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华阴知县陆维垣所建,光绪时曾为大水冲毁,后修复。解故后,人民政府于1958年拨款重修并扩建。另外还有镇岳宫、玉女祠、全真观、圣母殿、毛女祠、炼丹炉、巨灵祠等等。这些庙多依山而建,结构精巧。
华山石刻
华山金石题咏最早见于周剑汉鼎,《古今刀剑录》曾有著述。碑及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华山景区小上方景点的“陪睡”题刻华山景区小上方景点的“陪睡”题刻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对宋以前的华山题刻进行研究和整理,写出《华岳题名跋》专著10卷,考察研究了自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后唐清泰二年(935)200年间532人对华山的题名。
清代顾炎武、王宏撰又将华山石刻收编成册,并辨析真伪。乾隆年间毕沅将华山的一石一字,均收于《关中金石记》中。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石上书法,行、草、隶、篆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迹经多年风剥雨蚀,山洪冲刷,多有被埋没或字迹不可辨认者。经县文物局1980年、1986年、1988年3次普查,仅登主峰道路侧傍及主要景点计有摩崖石刻330多条。按由下而上顺序,撷英辑要列表于后。凡表中“不详”或“口”者,多因字迹无法辨认或题字本无落款和年代模糊,有待后来之有识者考证。题刻人中的著名有清代胜保、吴大澂、升允,民国孙中山、张大千等。
华山小上方景点一处“陪睡”题刻,其落款为“后学李光汉”,被网友惊呼为神题刻。据收集华山崖刻的荆勤学表示,该题刻或为清代李光汉向睡仙陈抟(tuán)老祖表达谦恭。
古籍记载
《禹贡》:导河至于华阴。即华山之北矣。
《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
《白虎通》:西方华山,少阳用事,万物生华也。
《尔雅》: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云。
《水经注》:华岳有三峰按《胜览》云:华岳三峰:芙蓉、明星、玉女是也,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峰峻叠秀,屹于岭表,有如削成。山顶有二泉东曰太丘泉,西曰蒲池,东西分流,挂溜腾虚,直泻山下。今其山盘回峻挺,翼带河滨,控临关险,壮都邑之形胜,扼雍、豫之噤喉。秦中险塞,甲于天下,岂不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山川之雄,泰华裒然称首哉!
唐玄宗《华岳铭》:雄峰峻削,菡萏森爽。是曰灵岳,众山之长。伟哉此镇,峥嵘中土。高标赫日,半壁飞雨。
华山诗歌
《捉搦歌》古乐府
《游西岳诗》西晋潘尼
《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诗》南北朝沈约
《行经太华》隋孔德绍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登华山》唐李白
《华山歌》唐刘禹锡
《华岳》唐王维
《望岳》唐杜甫
《华岳庙》唐张籍
《途经华山》唐李隆基
《水帘诗》唐柳宗元
《观华山瀑布》唐吕履恒
十大未解之谜
1、洞里瓮是怎么回事儿?
这一景观在群仙观上方登山道路旁。在一块岩石上有一洞,洞里有黑色釉瓮一口,而且瓮里还套有一洞。令人费解的是,石洞口小,瓮体大,此瓮是如何装入洞内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洞里有个瓮,瓮里有个洞,洞里的瓮里有个瓮里洞,瓮里的洞里有个洞里瓮,不知是先有洞还是先有瓮。”
2、“全真岩”三字是如何刻在崖顶的?
在南天门外长空栈道尽处的贺老石室上方悬崖绝壁上刻有三个斗方大的字“全真岩”,双线体楷书,笔力苍劲,刻工精湛,传为元代道士贺志真题刻。然而,令人惊诧和不解的是,此摩岩石刻在数十米高的崖壁上,且崖壁呈屋檐状,字就刻在“屋檐”下方,崖壁下就是万丈深渊,真不知贺老是如何将这三个字刻上去的?
3、“云天弧光”是怎样出现的?
在天梯上方两块巨石周围,夏秋时节的雨天清晨,常常会有几缕电弧一样的光芒划过,格外耀眼,使夜幕下的石纹清晰可见,说是雷鸣前的闪电,但弧光过后并无雷声。不知这“弧光”是怎样出现的?
4、“莲台佛影”是怎样出现的?
在华山南峰,空气湿润,阳光朗照的日子,有时会在一片轻雾上方突然出现一团彩色的光晕,光晕正中间有一阴影,其形状酷似佛身,或立或坐,惟妙惟肖,象是“神明奥区”,十分神奇,不知这种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5、为什么会有“燕子衔表”?
在南天门外有一石台,三面临壑悬空,下视深渊万丈,四围旷渺,相传是轩辕黄帝会群仙的地方。春夏立交,常有善男信女焚表以祭天神。黄表碎片纷飞漫舞天空,引来无数燕子叼衔,成为别有情趣的一道景观。不知这燕子为何要“叼表”呢?
6、“”是什么字呢?
在苍龙岭上方平台边崖上刻有“云海”二字,落款就是“”题,不知“”是什么字?有人说是“昌”“明”二字,有人说是陕西关中方言“jiao”(意思就是太阳光很火辣),到底是什么字,至今既无稽可考,也无典可查,成为一大字谜。
7、仰天池为何“旱而不涸,涝而不溢”?
在华山极顶落雁峰(南峰)巅有一天然石凹,宽不盈尺,长约一米,呈不规则形,青天近在咫尺,仰承天露,得名“仰天池”。池水清澈,涝时不盈溢,旱时不枯竭,一年四时与日月同在,不知是何道理?传说太上老君常用此水炼制金丹。
8、为什么黑龙潭水色变化无常?
黑龙潭在华山南峰,潭不大,有一平米见方,常年积水,为黑龙水府,得名黑龙潭。令人不得其解的是,有时潭水呈黑色如墨,有时又清澈见底。人们百思不得其中奥妙。《说铃》一书就说:“龙在则水黑,龙去则水清”。
9、游山神灯是怎样出现的?
明代画家王履在《玉女峰记》中记述夜宿玉女峰,夜半见峰巅崖畔有光如灯,或三或五游移不定,这就是华山神灯。《雍胜略》记述,华山白羊峰“每至三元八节,即有神灯或三或五现于崖端。”传说见神灯者必定福寿双全。
10、中方仙桥为什么人来人往?
在华山峪三清殿南绝壑上,因天象变化,有时远远望去,在峰壑间能隐约看见一座象彩虹一样的桥,桥上人影幢幢,如群仙聚会。有位名叫史纪的人在《中方仙桥》诗中这样写道:“天丁役力鬼工成,人在秋虹背上行。高如紫霄冲鸟道,下临线壤小咸京。兰香佩玉朝金阙,子晋吹笙弄明月。万籁不鸣寒夜寂,清风飘落步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