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 成道弹劾文财神 黑虎转世成名臣(2/2)
众神只得高呼“陛下圣明”,此前玉帝并无放出半点风声。不过这三人,也是玉帝左右衡量而来——那管夷吾乃是法家先驱,与儒家泾渭分明;那范蠡乃是道家太上老君弟子,且不热衷名利;那关羽乃是民间之神,又是玉帝心腹,因此三方权衡,老君一派必然不能阻拦。
众神都知道此事乃是肥差,天下百姓哪个不供奉财神?只是若不能得玉帝欢心,也只有眼看别人欢喜罢了。后世曾有人填字诗道:久旱逢甘雨数滴,他乡遇故知情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同习。成道见此,虽然早有预见,亦是心冷。
再说那赵公明受命转世,不想转生的官员早受了密诏,令赵公明虽然贵为王侯,却不能成为嫡长子。众官无奈,只得令其为宋主第三子,取名赵恒。怎奈运数使然,非人神所能更改。那赵恒长兄疯癫,次兄无疾暴死,皇位龙椅自然落到赵恒身下。更有泰山神暗中相助,助了赵恒一臂之力。那赵恒从小伶俐,常作战阵之戏,自称元帅,颇有谋略。即位后,体恤百姓、造福苍生、严明赏罚、治贪有方,强兵御敌。尤其对贪官处置上甚是得力,颁布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七条廉政,成就咸平之治。后大扬道家神威,东封西祀,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祭祀后土娘娘等众神,极显排场。但却因怨望颇深,大肆赦封儒家近百先贤爵位,又默许天方教东传教义,令天庭甚是不满,令其所生五子,悉数早亡,欲断其香火,偏偏一个宫女所生之子赵祯留下,却被狸猫换太子,成为了无子的章献皇后养子,那章献皇后出身寒微,曾是当地银匠龚美之妾,后卖给当时为襄王的赵恒,后一路攀升,成为大宋第一位摄政太后,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只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天庭又贬黜泰山神,因此后世帝王再无祭祀泰山。
待赵恒登基之后,天庭直叹失误,又以不能谏主之失罪名,贬下黑虎凡间受过。是夜,那黑虎转天台、过净桶,谪往人间,那些掌管往生的官吏平日里多受赵公明关照,不忍苛责黑虎,乃将其投胎到庐州合肥县城十八里外小包村包姓人家。
那赵公明乃是日精化身,三足乌与之最是交好。黑虎转世当日,日为其悲,西落而复西出,散尽余辉方入。日落之后,天地一片漆黑,星辰俱没,伸手不见五指。是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凡间多处地震山崩。世人皆道是末日将近,人心惶惶。
夜晚包府之内,灯火通明,产婆奴婢往来穿梭,原来是妇人待产。这府上老爷姓包名令仪,早年生有二子,如今已至年老,又得一子,实乃千贺之喜。怎奈当夜风雨大作,那夫人疼痛半宿,竟不能分娩。包令公心生疑惑,恐怕此子为不祥之兆,难免为包家带来不测之灾,因此连夜请来法师,掐符念咒,驱邪避秽。焦急一夜,转至次日清晨,方听见一声震耳啼哭,顿时风停雨歇,红日喷薄。那丫鬟连忙道喜:“恭喜老爷、贺喜老爷!是个公子!”但包令公此时却惊骇不已,待报来观看,只见襁褓之中,犹如一块黑炭,虽是明眸皓齿,但是一身乌黑,长相丑陋,额头之上还有月牙斑迹,如何看也不似包家之人。详查黄历,乃是辛卯年辛卯月辛卯日辛卯时生,正所谓天干一气,其人必异。包令公更为惊恐,又因天灾相伴,疑为大凶,恐包氏一门为其所害,当下即命家中老奴弃于山谷。那山谷露冷风高,常有虎狼出没,莫说是襁褓之儿,即便是强壮男子,恐也凶多吉少。包令公原以此便可化解包门之祸。
那老夫人醒转,忙问孩儿何处,包令公言道:“我儿命薄,出生即死,为防夫人伤心,已命人埋于山谷。日后,当为其烧些纸钱,也不枉与我等缘分一场。”那老夫人悲切难忍,但人已死去,却又无可奈何。
又次日清晨,包家长公子夫妇听闻丫鬟言说老爷已将小少爷弃往山谷之中,大惊之余,披衣而寻。不想刚进的山来,但见路旁丛中一只斑斓猛虎,正憩卧于此,夫妻二人惊得三魂出窍,一时间站立不稳,纷纷倒地。那猛虎倒也未起身,只是在为腹旁一只黑色小虎哺乳。待夫妇二人细看,那黑色之物哪是什么小虎,竟然是一个婴孩,不正是昨晚丢弃的三弟吗?二人且惊且喜,相互搀扶而起,却又不敢贸然前往。那母虎亦是看出二人之意,不停舔舐小儿。夫妻二人双双跪倒,叩谢母虎救命大恩,那母虎见此,站起身来,缓缓而去。二人啧啧称奇。
二人惧怕父亲再次丢弃,因此抱回家暗地抚养,由长嫂喂养长大。因失而复得、弃而复救,故名为拯,字惜人,后嫌阳刚不够,改为希仁。少时便刻苦读书,二十八岁登进士第,累迁至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河北路转运使、知谏院、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官。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执法,铁面无私,因看不惯权贵奸佞,屡断冤案,被百姓呼之为“包青天”。想那当时,上有奸臣佞党,下有恶霸乡绅,买官鬻爵者比比皆是,卖法市恩者不胜枚举,即便是捉刀小吏、三班衙役,若没有家世背景、银钱伺候,也绝难以安身立命。而尸位素餐者,更是数不胜数,平日点卯都是找人代替。人人只道是攀比身家,一应文法律令,俱是不知,只知道喝酒狎妓,巧取豪夺,所获之财,用来贿赂上官,谋个肥差。而包拯断案,不徇私情、不畏强权,魑魅魍魉俱是遁形,包青天因此民间威望极高。
时天庭有仙官谗言,如此,包拯成神指日可待,将壮大赵公明声势,不如早下决断,免得后顾之忧。因此武德星君借故贬谪帐下飞廉,到包府投胎,转世成为包拯之子,名包纭。那包纭从小便调皮多动,长大之后不务正业,整日随些落魄文人,去些青楼妓馆。包拯屡次严词苛责,不想包纭竟有悖意,立誓今生不听包公之语,凡是父命往东,偏要向西,更有甚者,包拯命其衣冠工整,那包纭偏要敞胸露怀,一脚着履一脚赤足,号称“踏遍水陆”。那包纭虽是悖逆,却不曾枉法,包拯无可奈何,也就由他去也。
后包公升任开封府尹,人主皇帝赵恒亦对其尊重有加,圣眷优隆。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次年,渐感大限已到,但眼看天下贪官污吏尤多、世间枉法之徒不少,心有怨恨却无力回天,猛想起民间有语:但凡人死,须经五百年方可转世投胎,若要早些转世,需浅土掩埋,静待棺椁腐烂,棺椁一烂,便可转世投胎。包拯一心想早些转世,但素知其子悖逆,因此只好用反语叮嘱包纭道:“我死之后,你须用坚石为棺、厚铁为椁,切记切记。”心想如此,其子必定会用薄木为棺椁之材,待木腐烂,便可投胎转世,再扫人间阴霾。不想那逆子包纭见父亲枯槁,心生悲切,心想一世未遵其父之命,不孝不敬,如今死者为大,唯此一愿,必然要听一回,因此果真采用坚石为棺、厚铁为椁。不想石棺不朽,包拯便困在石棺之中不得往生,因此后世便再无包公一样人物。
世人埋怨上天不公,不降包公一样人物下世。然世人不知,天地三界,各有所分,诸神归位之时,那玉皇大帝,统辖中土神明,委派凡间人主,阴间之事,俱由东岳大帝管辖。后西教东传,亦有阴间所辖之官,因阴事繁重,故佛祖遣下九位阴王同治地狱,盖因佛教以九为祥,那就为阴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西教恩威并施,凡人间行善积德者,俱可往西方极乐世界,累世使恶者,孽镜台前一照,必然发往十八层地狱。而天庭只重出身,不重善恶,因此凡间饥苦者多有信西教者,不过是为死后挣些阴德,往生极乐而已,因此西教得以进入中原。此举令玉皇不悦,斥责东岳大帝失职之过。在隋朝时,国中有一勇将,姓韩名擒豹,因十三岁上擒得猛虎一只,故人称为韩擒虎。其垂死之日,有百十人迎门而立,家仆问之,乃曰“迎大王”,再问“迎何王?”,乃告之“阎罗王”,随后不见。又有邻人见鬼差进谒大王,方知韩擒虎死后成神,受命主治阴间。韩擒虎死时亦叹:“生为极臣、死为阴王,此生足矣。”后因其心善,屡放冤魂还阳,令佛祖震怒,乃谪其为五殿之王。正是:
青史著丹心,施仁天下春。
千世传妙语,箴言定乾坤。
不知后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