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关羽奉命斩女魃 玉帝问计众水官(2/2)
玉帝因忠惠王关羽伏妖有功,乃升其为“忠义武安王”。成道亦上书言明此三年间抗旱护民之中五龙与四路水仙之功,请求给予神籍,天庭未允,仍以仙籍。成道甚怒,思想女魃所言,断定是玉帝有意苛责所致,因此对四路水仙均予封王,为水仙尊王,永受凡间香火。复封那青龙神为广仁王,封赤龙神为嘉泽王,封黄龙神为孚应王,封白龙神为义济王,封黑龙神为灵泽王。那三公执拗不过,大动肝火,在朝堂上便与成道争执起来,只不过成道做的机密,事先并不令三公所知,如今金策、印玺、袍服俱以备全,那九人已在朝堂上听宣,成道方才道出。三公被动,却又不愿得罪九仙,因此只得将此事燃香禀告了玉帝裁夺。
玉帝见旱灾未能撼动成道,心下不满,又见成道大肆封官,甚是狂悖,面有恨色,招来水德星君,道:“听闻下界有五路水仙和各龙孽龙与李成道媾和,不尊天庭,可有此事?”那水德星君早吓得面如土色,道:“陛下,凡间确有伍员、项羽等下界水仙恃才傲物、不尊礼教,尝与李成道往来,但此数人皆是生前怨气深重之人,臣屡次劝诫道法,亦是无有结果。不过采石水仙李白,确并未涉入其中,一直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玉帝沉思道:“授采石水仙以神籍,如今灾劫难满,令擢官复原职。”水德星君口称领旨。玉帝灵光一现道:“你部尚有多少官吏?”水德星君道:“臣属下有正印一名,侍郎四名、郎中三十二人,员外郎近百人,各衙吏计五千余人,各司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漕运、碾硙、川渎、陂池、江流、湖海、洪涝、雨露、霜雪之事,执掌水道政令。”玉帝问道:“如此众多,天庭俸禄必巨。”水德星君道:“我部虽然人广,可掌握天下水政,亦是繁忙。不过我部有将近三千人只是仙籍,并不占天庭俸禄,只受那人间香火。”玉帝道:“帐下可有聪颖之人?倘若鞠躬尽瘁,可量而擢升,给受神籍,也不要寒了修为之心。”那水德星君再拜,言道:“臣替属下谢过陛下。”
回到府中,乃招来那些侍郎、偏官,言道:“玉帝体恤我等辛劳,特恩旨授予有功之吏神籍,众官可有举荐之人。”众官听得心花怒放,纷纷将七亲八表报上名来,冠以有功有劳,一时间竟报有五六十人。水德星君道:“玉帝虽然恩旨,但这众多人报奖上去,必是不允,也会令他部诘难。本堂还要细细斟酌一番,择取三十名有功之人上报方可。”那些官儿们听了,心下都打了算盘,暗中叮嘱属下亲朋,及时行贿,往往收了百金,便孝敬水德星君六十金。三日后,水德星君上报三十人,玉帝为正视听,在通明殿召见考核。
待群仙毕至,玉帝问道:“众卿家,朕听闻众人俱是有功之臣,理应授予神籍,但这天庭广大,神籍可数,只能有德有才者居之。朕今日欲擢升众人,必先问政,众人需一一而奏,畅所欲言,献计天庭。”众人领命。玉帝问道:“如今天庭有水部,凡间有河伯、龙王、水仙,凡人动辄请雨,如何能使行雨均匀,而不至旱涝?”
中有张冲站出道:“陛下,天庭水部乃是天之重部,惠计万民之所,理应行使天下水权,那凡间河伯、水仙,不知多少无所作为,苛尽民脂民膏,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还请陛下降旨,收了凡间水仙之权,令天庭水部专务行使,则可保行雨均匀。”
那徐渍奏道:“陛下,微臣以为凡间水仙虽然分散各处,不能统一行雨,但是各有辖制,所辖之地各有分工,倘若收归天下水权,恐我天庭人员不足,耗费沉重。”
那李泽道:“徐兄之言差矣,我天庭水部人员万千,行使行云施雨之事本是分内之责,何来人员不足一说?若论此言者,恐是受了凡间水仙的贿赂,为保他人的富贵而已。”
那徐渍慌忙跪倒,言道:“陛下,微臣担忧天庭资费浩大,故而言说因地制宜,确无污秽之事,请陛下明鉴。”
玉帝言道:“今日论证,本是就事论事,卿等不可妄语。天庭水部设立本意,便是普度众生之任,亦负惩奸诛逆之责,不过这世上人分为善恶,天欲惩恶,恶人却混于良人之中,如何用水德服之?”
那俞渞奏道:“陛下,微臣以为,世上之人贪吝成性,不知礼义,无有完人,只有小恶大恶之分,故而待惩罚之时,只顾施放洪水,绝无冤枉可言。”
又有谢渡奏道:“陛下,万万不可。那人间却有十恶不赦之人,但亦有忠君良善之辈,不可以偏概全,倘若任由洪水肆虐,必将民不聊生。常言道‘仓廪足而知礼仪’,民之信仰要依口中之食,否则万神将难以立威。”
段沌言道:“陛下,恶人恶性,阳间难以顺服,可令其阴间受过,况且天庭还有火部、雷部,均可屠诛暴民,惩奸诛恶之事必然可行。”
张冷言道:“陛下,惩恶扬善本是我仙家根本,倘若恶人倒行逆施,即便匿于良人之中,亦是不妨,可密嘱良人逃离灾地、筹备舟船,可保无虞。”
众人甚觉有理,纷纷附议。玉帝言道:“众卿所言俱是有理。然天欲惩罚,必为匡扶正气,故而多使洪水。上古之时,鯀盗取天庭熄壤以绝洪水,不知此事诸卿如何看待?”
那乔法奏道:“陛下,鯀本为上古蛮熊之精,到凡间任治水之官,享受无上尊荣,却不知法度,盗取天庭熄壤,理应问斩,因而其亡之不冤。”
那后游言道:“陛下,上古凡间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良善之辈比比皆是,枉法之人九牛一毛,实不该有连年洪水泄世。那鯀虽为精怪,却为民请命,实为忠勇之士,虽然盗取熄壤,却实非为一己之私。如今天庭圣明,理应为鯀洗清冤屈。”此言一出,玉帝亦有愠色,众人大惊。正是:良言劝谏功成过,巧语得时祸变福。
不知后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