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盐粮之争三(2/2)
商船上的众人本就吓得发抖,见可以投降,顿时争先恐后的叫嚷着“投降,我们投降……”
商船上的众人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水师兵丁熟练的跳帮上到商船上,将商船上的粮商伙计控制起来。
“报告,船上装的全部是稻谷,不下一千石。按照条例,需五百粮引。”盘点完船上的货物,小兵汇报道。
老军官点头,对船上二头领道:“现在给你们两条路,一是卸下粮食,想去哪去哪;二是前往岳州府粮运司办理粮引,凭粮引运粮。一张粮引管二石谷子。”
二头领一愣,不是罚没?不用下狱?这些当兵的看着凶悍,动不动就开炮,杀人如杀鸡,为何行事如此文明?
听老军官指点两条路,二头领怯生生问道:“那……粮引价钱几何?”
“粮引分粗粮引和细粮引。粗粮引一引五两银子,细粮引一引八两银子。你的是粗粮,需购买粗粮引。一张粮引管二石粮食。你这一船粮食,至少需五百粮引。”
二头领顿时傻眼。这么贵?这一船粮食,至少要两千五百两银子的税款,比粮食收购价贵上近两倍。
这谷子到了南直隶,不得五两银子往上?碾成大米,不得八两银子一石?
如此价格,二头领做不了主,只得掉转船头回洞庭湖,派出小船连夜回南京汇报主子。
岳州府这么一搞,整个江南的粮食价格不得飞涨?有必要告诉主子,必须囤积大批粮食。
………………
朱顺明在岳州府临湘长江水道设立关卡,粒米不许往下走,江南的粮价一天一个样,从三两银子一石大米一路涨到六两,涨价的风头还未见平息,反倒愈涨愈烈。
商家见粮食暴涨,全都惜售,每日限量供应,价格高昂,爱买不买;有门路的从江西、湖广北部吃进大批粮食,全都囤积居奇,等待粮价高企;产粮区粮商见到江南粮价暴涨,同样开始减少粮食出货,预期更好的价格。
百姓买涨不买跌。商家越是惜售,百姓的购买欲越是疯狂。没盐吃还能勉强过活,没饭吃一个月都挨不过。
江南的商人、官僚士子、工人(江南此时已经有了大量的专业工人,如纺纱厂、织布厂等)、农民(农民也需要买粮,因为江南的农民大都种植棉花、桑叶等经济作物,不再种粮食)全都为粮疯狂,整个江南被朱顺明轻轻一搅,顿时乱成一锅粥。
也只有朱顺明这种看穿了大明只是一只纸老虎本质的人,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拿江南开刀,动摇朝廷的根本。
江南不仅文风鼎盛,朝廷大员甚多,还有南京这个副都。一时间,弹劾朱顺明、龙申江(岳州知府)、雷起龙、方孔炤的折子如雪片般飞入京师。
崇祯皇帝不久前才看过方孔炤关于平息湖广灾民暴乱、已经安排农业生产的奏折,此时接到如此多的弹劾奏章,十分奇怪。
待到他看完弹劾奏章,方孔炤的自辩奏折也到了。
“……臣殚精竭虑,恢复湖广秩序,引导农业生产,安置灾民自救。”
“今秋粮已入库,湖广税赋与三饷全额筹集完毕,即日与漕粮一同北运京师。”
“然去岁湖广武陵地龙翻身,死伤无数,仍需救灾安置。臣深感皇上艰辛,朝政艰难,欲行自救。故在湖广南部暂行粮引策略,以为安置灾民之用。”
“湖广事务当为皇上乾坤独断。然外省商人出于利益,无视朝廷大势,暗中推动外省官员置评湖广事务,其心可诛。”
崇祯皇帝放下奏折,长叹道:“方孔炤,好人呀。只有他看到了朕的艰辛,体谅朕的难处。”
二十二岁的崇祯皇帝已经没有了刚当上皇帝时的热血和激情,转而是深深的无奈和激愤。
朕如此勤快,为何朝政一天不如一天?朕如此节俭,为何商人们如此奢华淫逸?朕如此操劳,为何官员们总是疏于担责?
崇祯皇帝的头上已经有了几缕白发,年轻的脸庞看上去黯淡无光,隐隐有些皱纹,两眼布满血丝,嘴角有一点干涸的白沫,靠得近了,能闻到他嘴里散发的浓重口气。他的肝火太过旺盛。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真是个好地方呀!”崇祯皇帝冷笑道:“这些盐商富得流油,朕的国库却空得连耗子都能饿死。食盐有盐引,粮食为何不能有粮引?”
“着方孔炤将收取粮引的银钱部分押解至京师,余部用于解救安置灾民。灾民亦朕之子民也。”
这是要将粮引制度合法化。王承恩暗自心急。粮食暴涨,天下没饭吃的人就更多。人一没饭吃,不得起来造反?方孔炤,实乱臣也!
崇祯皇帝犹自高兴道:“让江南的奸商吃高价粮,收取湖广的粮引银钱为国所用,地方能够自给自救,一举三得,太好了。”
“大伴,你看粮引政策要不要在全国推行?”崇祯问道。
王承恩心中苦笑,小心道:“回皇上,但凡朝廷政策,还是小心为好。不如问问阁老们的看法。”
崇祯气愤道:“提到银钱,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就知道与朕唱反调。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利,朕都穷到养不起皇后妃子了,还要如何?”
随即崇祯泄气道:“算了,先在湖广南部推行试试看。大伴,方孔炤递解的粮引银子给朕入内库。入到户部,又会被这些家伙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