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玖安(2/2)
家丁们熟门熟路的开始挖壕沟,一面砍伐树木做寨墙。箭楼、瞭望塔也很快树立起来。
营地规划图也很快画了出来。中间是两亩左右的广场,南面是军营、校场、大堂,北面是居住区,东面是朱顺明策划中的工业中心,西面是粮食布匹精加工区域。
两纵两横四条道路将不大的营地分割成各有用途的九块。
居住地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当天晚上,大伙仍然支起帐篷,住在大车围成的小圈内。
寅时许,大车外围的牛马等牲畜似乎躁动不安,很快又归于平静。大家都有种终于到家的感觉,一个个睡得十分香甜。
待到天明,才发现出事了。
朱顺明铁青着脸,站在牲畜围栏前,对面是战战兢兢面色苍白的张槃。
张槃是从老九队脱颖而出的悍将。坚韧而敢于冒险、勇敢而锐气十足。当初韩城营地防守战中,他是跟随朱顺明狙击卫所兵的四人狙击手中的一人。
在新野修整时,朱顺明改组了老九队。按照大明军队惯例,设立了小队、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等编制。
一个小队十个士兵,加正副队长,共十二人;三个小旗为一总旗,编制为四十人左右;三总旗为一百户,编制一百二十人;五百户为一千户,编制六百人;三千户为一卫指挥,编制两千人;都指挥没有固定编制,视情况而定。
在朱顺明的思维中,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的班,总旗相当于排,百户相当于连,千户相当于营,卫指挥相当于加强团。
卫指挥这个编制就应该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至于再往上的都指挥(相当于师)等编制,是集团作战需要了。
二十四个家丁和七十六个九队兵士(另有二十二人因伤退役)合编为一百户,朱顺明亲自担任百户长。
三个总旗,分别是李定国、刘文秀和张槃。
三个总旗各有侧重点。
李定国的总旗训练堂堂正正,锐意进取,是为正兵。
刘文秀的总旗拙厚沉稳,进退有据,可为防守。
张槃的总旗坚韧而锋锐,诡危而残忍,朱顺明打算将其训练成特种部队,成为带血的尖刀。
朱顺明另外还成立了一个直属小队——军情司,由年龄不大但冷酷冷静的家丁石磊担任司长。
军情司负有两重任务,对内负责军纪军情,对外负责敌方情报的收集整理。
这个刚满十四岁的冷面少年成为整个朱顺明系统最令人讨厌和害怕的人。
昨晚由张槃的第三旗负责巡逻守夜。
第三旗人数不满编。能够入选第三旗的士兵或多或少有些桀骜不驯或冷酷无情或冷血暴戾,大都是刺头。
“明哨、暗哨、游动哨,全都睡大觉。整个大队人马的安危,你们全然不顾。真以为到家了?安全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朱顺明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是不是还得给你找个女人,成家立业过安稳日子?”
围栏内一大摊血迹,两头牛被人宰杀,现场分割后留下一地狼藉,只余下两根牵牛绳。
张槃战战兢兢,面露羞愧。行程几千里,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大伙的确有些松懈。
如果敌人的目标不是牛而是人……张槃更是冷汗直冒。
朱顺明恢复了平静,冷冷道:“带着你的人,即刻找出盗牛之贼。我不希望还有行为叵测之人在周围窥伺。”寒意中带着血腥。
………………
顺着血迹,张槃一路向西追寻,线索竟是延伸到密林中。
没想到这么快就同山民发成冲突。
朱顺明有这个心理准备。
城步县所在的地区是汉人、苗人、瑶人、彝人杂居的山区。汉人生活在县城和附近乡村,其他人大都住在大山中。民族矛盾从来没有缓和过。
奢安之乱虽然平息,但它带来的余波远远没有停歇。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敌视、朝廷对山民的提防、吐司们的兔死狐悲、彝人苗人对汉人的愤恨……
历史上,崇祯四年开始的沙普之乱,延绵十几年,直到张献忠的大西军入滇,才彻底平息。
后世满清在长安营设立军营和同知衙门,同样是为了震慑西南少数民族。
朱顺明到玖安镇安营扎寨,正是崇祯四年六月初,沙定洲马上就要在云南掀起大规模叛乱。
虽然云南距离城步县近三千里,但山民中蕴藏的对汉人、对朝廷的不满已经到了快要爆发出来的地步。就等导火索。
朱顺明刚好赶在风口浪尖上。
想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朱顺明狞笑着:“吃了我的,早晚要给我吐出来。”
要想长治久安,须行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